点亮湖畔“灯塔”,照亮乡村未来|乡村CEO创业记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华 邓艳红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八天长假,望城区乔口镇蓝塘寺村热闹非凡。这里不仅迎来了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一些向往乡村生活的城市居民也正式入住,成为村里的“新村民”。
顺着村民的视线向田野间望去,一栋配色清新的藏蓝色建筑格外吸睛,这便是蓝塘寺村的“新荷青年人才荟客厅”。杨海亮正在这里和几位村民、企业家热烈探讨着乡村产业的发展新方向,刚刚忙完两场乡村活动执行的他,最近正带领团队忙于对全镇进行摸底调研,准备为乔口镇制订一个整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蓝塘寺村的品牌运营就像一张白纸,我带领团队正在为它增彩添色,让它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振兴计划,不仅仅要走出蓝塘寺,走出乔口镇,还要走出望城区。”
10月以来,本报记者蹲点采访杨海亮,近距离见证了这位乡村CEO创新思路运营乡村、激活乡土潜力的独特“魔力”。
策划活动开启乡村文旅新路
10月1日晚,乔口镇柳林江村上空烟花璀璨,村里举办了乔口镇的首届荷塘音乐会活动,也迎来了第一拨城里游客。而记者要找的杨海亮就在这里忙碌,调度摆渡车、搭建舞台,忙得不亦乐乎。“这场活动是我们灯塔文旅公司支持承办的。”
作为蓝塘寺的乡村CEO,他业务范围不仅仅在蓝塘寺。去年,他提出以村集体为大股东成立湖南灯塔文化旅游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灯塔文旅),得到了镇、村的支持,半年来营业额已经超百万元:“这样可以更好地盘活村集体资源,采取市场化运营。”
乔口镇处于望城、宁乡、湘阴三地交界处,而此前的蓝塘寺村,尽管坐拥秀丽团头湖和扎实的农渔产业基础,却因为交通、观念等原因,让这些“好家底”长期“沉睡”,品牌运营、文旅产业一片空白。
这也让擅长文旅策划运营的杨海亮有了用武之地。去年,望城区启动“乡村CEO”公开选聘,这份既能扎根乡村又能助力发展的工作,吸引了他。而当地干部的诚意,更让他吃下“定心丸”——上任前,乔口镇党委书记刘帅与他促膝长谈,深入交流乡村运营思路;蓝塘寺村两委则承诺:“你放手干,村里全力支持!”
去年6月,杨海亮正式到岗。初来乍到,村民们正忙着防汛,没人注意这位“外来者”。“正好,我把这段时间当成了调研期。”杨海亮笑着说,一个多月里,他走遍了全村,跟村民拉家常、聊生计,摸清了村庄“家底”,慢慢和大家熟络起来。
“这个伢子做事好刻苦的,天天在村里,现在皮肤黑得跟我们一个色了。”村民刘应典对这位乡村CEO不陌生。
“自从担任乡村CEO起,我就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既然没法常回家,索性就把家人接来村里玩,孩子们在田野间撒欢,反而比在城里更开心。”杨海亮笑道。
凭借多年传媒、文旅的从业经验,杨海亮很快找准了方向,提出“望城星乡村、灯塔蓝塘寺”的品牌定位,设计出“798”文旅产品体系,即7个核心引擎产品、8个特色爆品、9条旅游线路,为村庄旅游发展搭建起清晰的“顶层设计”。
这份设计已经通过实践的“检验”。去年9月,团头湖马转坳美丽宜居村庄片区首次举办中秋灯塔游园会,2天时间吸引游客6万人次,为村民增收约40万元,还收获了1000万次播放流量。这张“答卷”让村民们对杨海亮刮目相看。今年“五一”假期,他又引入房车露营协会,带动15户村民变身“露营掌柜”,仅假期就帮村民增收50余万元。
打造民宿群引来城里“新村民”
10月2日的蓝塘寺村村部,一场别开生面的温情活动正在进行——数十位来自深圳、北京、成都等地的城市居民,正式入住“湖湘里”康养民宿,成为这个村庄的“新村民”,当天新老村民一起联欢结对,一起采摘、垂钓,温情满满。一场活动下来,又有9栋民宿被成功订出,“新村民”队伍进一步扩大。
今年以来,在乔口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灯塔文旅和湖南京源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湖湘里康养民宿集群。如今,蓝塘寺村和团头湖村的39栋闲置农房陆续变身康养民宿,吸引着城市人来此寻觅“诗和远方”。
“近可独享静谧农家小院,远能饱览团头湖的湖光山色与田间阔野,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第二居所’。”在深圳创业多年的刘先生和爱人选中了团头湖边一栋白墙灰瓦的民房,签下了20年的农房使用权。偶尔来村里小住,远离城市喧嚣,感受乡村生活,让他们倍感惬意。
“以前房子空着也是浪费,现在租出去每个月能拿租金。”村民阎志明家闲置多年的老房,如今彻底告别了杂草丛生、破旧不堪的旧模样,被改造成项目样板间,记者推开院门,雪白墙面、整齐石板路、茵茵草地映入眼帘,室内是中式田园风格装饰,满是恬静的归属感与乡愁味。
“盘活闲置农房绝不是简单翻新,关键是通过专业化运营,让沉睡的资产真正活起来,这样才能让村民切实分享发展红利。”杨海亮介绍,随着品牌民宿群的打造,项目团队结合村情,为城里人设计了丰富的农业体验活动,进一步带动乡村人气、激活乡村“财气”,形成良性循环。“村民除了拿到租金,还可以去民宿做服务做管理,在家开餐饮、农家乐等,真正实现了‘家门口上班,既能顾家又能赚钱’。”
蓝塘寺村民宿只是湖湘里民宿集群的起点,乔口镇将以团头湖为核心生态资源,在全镇范围内系统推进民宿项目开发。其中,项目首期计划盘活100余栋闲置民房,打造精品民宿示范单元;长远规划中,将逐步形成规模达200栋的特色民宿集群,构建区域文旅新地标。
引导村民从种粮到“种体验”
乔口镇多个村庄的墙壁上,“团结起来,一起赚钱”的标语格外醒目。
“乡村振兴得有内生力,关键是唤醒村民的致富意识,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杨海亮的话,道出了标语背后的深意,而这一想法,与村干部不谋而合。大家都认为,村民是乡村最具潜力、最富魅力也最有生产力的资源,更是乡村运营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蓝塘寺村种粮大户阎建光,曾承包数百亩农田单纯种粮卖粮,一年忙到头,收益却不尽如人意。杨海亮看在眼里,主动提议:依托农田资源打造沉浸式农场,吸引城市游客体验农耕乐趣。阎建光起初心里没底,对“靠农场赚钱”将信将疑。“我们先在村里带头尝试,让他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他自然就主动加入了。”杨海亮回忆道。
在村集体助力下,阎建光借力七里湖优良生态,把传统农田改造成“四季可玩、全程可体验”的沉浸式农场。今年“五一”假期,乔口镇举办“灯塔耀乡村”活动,该农场迎来客流高峰,营业额超14万元。“游客能亲手插秧、割稻,还能体验磨米粉,现在我们卖的不只是农产品,更是地道的农耕文化。”阎建光笑着说。
“这一年来,村里的游客多了,我们的生意更好了!”同样在转型中尝到甜头的,还有小龙虾养殖大户刘应典、刘德权夫妇。在镇政府号召与杨海亮帮扶下,他们跳出“单纯养殖”的局限,拓展出“养殖+加工+餐饮”的全链条模式,在家开起了“刘姨院子”农家私厨,新增钓虾基地,成了亲子游热门打卡地。“现在客人钓上小龙虾,就能直接下锅品尝,一条龙服务让利润翻了一番!”
记者了解到,杨海亮设计的“798”产品体系,把散落的景点串联成线,带动30余户村民参与文旅配套服务。通过激发村民主动性,当地已形成“资源增值—产业升级—村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如今,灯塔文旅的品牌蓝图正逐步铺展。夜幕降临,团头湖畔的网红灯塔亮起暖光,照亮了湖面,也照亮了乡村未来。望着灯塔,杨海亮眼中满是憧憬:“这是蓝塘寺村的灯塔,我更期待它未来能成为乡村振兴的灯塔。”
蹲点手记
激活“人、地、产”内生动力
乔口镇蓝塘寺村的蜕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范本。乡村CEO杨海亮用一年多时间,让这个“沉睡”的村庄焕发活力,其成功密码,正是精准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人、地、产业。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引擎”。杨海亮用“798”体系搭建起发展框架,从中秋游园会吸引6万游客,到引入房车露营带动村民增收,专业人才的“破局力”,让乡村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这印证了乡村振兴既需“土专家”,更需懂市场、善运营的“新力量”。
盘活土地资源,是乡村释放潜力“关键一步”。这种“资源变资产”模式,不仅破解了农村闲置资产难题,更搭建起城乡融合的桥梁。乡村的价值不在于“破旧立新”,而在于挖掘特色、精准赋能,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增收致富的“沃土”。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方能让乡村振兴“行稳致远”。乡村振兴不是“外部输血”,而是唤醒村民的致富意识,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唯有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致富”的氛围,乡村振兴才能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