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前置"科技赋能,长沙县百栋农村老旧危房紧急加固排险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24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斌 通讯员 彭娴 胡亮 丑云其)36栋危旧房装上云端“监护仪”,43名专家成为房屋“家庭医生”,26785栋农房建立并更新健康档案,107栋农村老旧危房紧急加固排险,400栋过水房屋完成安全体检、建立了“安全管家”……今年进入汛期,长沙县农房险情同比大幅下降,而这与当地推出“体检前置+保险兜底+科技赋能”模式密不可分。
城乡融合“保险+体检”试验
不久前,长沙县安沙镇毛塘社区老张家的门被网格员敲开:老屋墙缝在暴雨中容易位移扩展,特意赶过来看看。随后,网格员将老张家的情况反馈回长沙县房屋安全管理事务中心,值班工程师龚工立即调取房屋健康档案:“张宅,土木结构,安全体检判定为三级风险。”
三小时后,专家团队踏着积水来到现场。用激光雷达扫描仪——“房扫扫”复测后,高级工程师李工锁定隐患源:“木梁腐朽导致应力失衡,需48小时内加固。”
“放在以前,这种隐患可能要到房子歪斜才会被发现。”老张指着修复一新的房梁感慨。如今,他家这座26岁“高龄”的农房,正享受严密的监护——这是长沙县“保险+体检”农房安全机制覆盖的26785栋农房之一。 在城镇房屋成功应用的“房屋安全综合保险”机制,从去年开始被长沙县创造性引入农村场景。
安全体检和风险减量成为突破口。县财政投保的城乡房屋安全综合保险,覆盖全县2000年前建成的农村老旧农房、重点区域经营性自建房。专业检测机构如同“全科医生”逐户问诊:红外热成像仪扫描墙体空鼓,钢筋探测仪和回弹仪查验结构强度,最终生成包含28项指标的“健康档案”。
“目前全县被评定为三+级农房中107栋获得保险支持,采取紧急加固的手段,彻底消除隐患风险。”长沙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借助“北斗+”监护房屋安全
而针对动态风险管控,长沙县设计出分级响应机制:一级(健康):年检+AI视频巡查;二级(良好):季度巡检+动态巡查;三级(风险):月度人工巡检+裂缝监测仪;三+级(高危):北斗位移传感器+季度结构检测。
“就像给危房装上ICU监护仪。”负责技术落地的专业检测高级工程师韩工介绍。目前,长沙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累计开展18个批次房屋体检巡查,体检房屋26785栋。确定为一级房屋5964栋,二级房屋20631栋,三+级房屋190栋,深度体检120栋,发现新增隐患房屋87栋,新鉴定为C/D级危房12栋。
在黄花镇银龙村,网格安全员小赵的巡查装备令人瞩目——伸缩检测杆顶端装着智能监测仪。“这仪器是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采用激光雷达视觉成像技术,快速识别房屋的裂缝、改扩建和沉降风险。”他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写下了今日任务:复查二级房屋7栋,重点监测倾斜率超标的王宅。
据了解,全县分为18个一级网格、217个二级网格、2262个三级网格,这张由三级网格编织的监测网,与不同规模和服务能力的7家机构,以及43位资深专家形成精准联动。
当网格安全员小王发现某经营性农房新增斜裂缝,系统自动派单给结对帮扶专家刘工。经现场“微创手术”——植入碳纤维布加固墙体,隐患一周内消除。
“真正的创新在于保险驱动的服务闭环。”人保财险长沙县支公司项目负责人展示理赔流程:从网格员上报、安全体检、专家诊断、维修方案审批到确定保险责任,全程不超过72小时。
在安沙镇,保险支持17栋危旧农房及时排险,防止隐患继续发展,大幅降低维修成本50%以上。
“电子身份”确保村民安居乐业
走进㮾梨街道陶公庙社区,吴大妈正用手机扫描自家房屋二维码。屏幕弹出专属档案:“1985年建,二级风险,建议检查东北角排水沟。”这是长沙县为每栋农房定制的“电子身份证”,扫码可查结构图纸、监测记录和维修历史。
更多自下而上的力量正在觉醒。在路口镇“经营性农房安全明白卡制度”让村民争当隐患“吹哨人”,北山镇组建由老匠人组成的志愿巡检队,福临镇将房屋体检纳入村规民约。
“保险机制其实是催化剂。”长沙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民生账:去年保险资金撬动农房维修投入1000余万元,累计维修农村危旧房328栋。更深远的价值在于培育出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全县,有近1000户村民主动购买“深度体检”补充险,自愿将农房监测等级提升。
今年汛期,全县农房险情同比大幅下降,保险赔付率较试点初年下降41%。“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治理范式变革。”长沙县创造性地将城市公共服务标准导入农村,通过保险市场化机制破解财政可持续难题,其“体检前置+保险兜底+科技赋能”模式,为“三湘安居”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星沙样本。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