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星沙千亩,护企业万枝——长沙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纪实
匡小娟 胡鸽 王婷
处暑时节,长沙经开区项目奋战正酣,这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热度”不减、“速度”加码、“温度”在线,处处能触摸到高质量发展的滚烫脉搏。
经济长河奔涌处,终见营商环境作舟楫。2024年,在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前十的国家级经开区中,长沙经开区位居第六,较2023年提升一个位次。2025年,园区聚焦打造营商环境4.0版,多维发力筑牢发展根基——
这里,制度护航。累计形成16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项被国务院和国家部委发文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在全省复制推广,10项入选《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
这里,市场引领。依托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推动200余家本地企业融入龙头供应链;设立2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激发创新活力。
这里,创新赋能。连续四年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五星评价,先进制造业比重超9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达5.1%,聚集了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9家。
这里,开放破壁。全省唯一的对非经贸标志性项目——中非经贸总部大厦目前已吸引30余家对非经贸企业和商协会组织入驻,一个涵盖多领域的对非合作生态圈初步形成。
从制度创新到市场激活,从创新涌流到开放融通,长沙经开区正以“优化营商环境”之笔,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精准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付旭明强调,要紧扣省市决策部署,围绕企业“安不安全、赚不赚钱、省不省心、方不方便”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矢志不移推进打造优化营商环境4.0版,让更多企业选择星沙、扎根星沙。
机制为基,服务跑出“加速度”
遇到红灯会停下来安静等待,碰到障碍会自动刹车避让,“看到”行人穿越马路会提前减速,到达目的地会自动发送取货信息……在长沙经开区,眼尖的市民每天都能看到10余台这样“聪明”的无人物流车,它们由长沙经开区企业行深智能制造。
“聪明的车”需要“智慧的路”,为赋能行深智能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发展需求,长沙经开区积极统筹协调,为其争取到路权及相关许可,更为接下来相关企业的场景应用打下基础。
为积极打造“营商环境4.0版”,今年4月,长沙经开区正式设立“营商环境事务中心”,以机构建制统筹推进营商环境工作,进一步聚焦企业需求、深化对企服务效能,通过靶向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让企业在政策落地、服务对接中切实增强获得感与归属感。
针对营商环境中心工作,长沙经开区全面推行“优化营商环境八条举措”,围绕扩展应用场景、推行极简审批、升级助企帮扶、惠企政策直达、深化信用建设等多个关键领域精准发力,让营商环境的优化工作有章可循、落地见效:
机制保障更有力。发布“1+N”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其中主政策“1”为《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还制定出台了《联企稳企帮企工作机制》,围绕企业摸底、分类联点、信息收集、工作调度、问题解决、服务保障六大机制进行全面优化,累计收集企业问题258个,办结或办复234个,开展“我为企业+”系列服务活动140余场。
应用场景更丰富。作为全省首个“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园,长沙经开区已出台“人工智能+机器人”政策,推动AI应用场景落地,并积极导入低空制造、eVTOL等未来产业资源,园区已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百家;同时,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AI工业应用场景,如博世长沙AI工业机器人协同系统、铁建重工数字孪生智能决策系统、亘晟门窗“5G+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化工厂等。
企业降本更高效。长沙经开区推行弹性年期出让等灵活供地模式,将原来按法定最高50年的出让期限设置为15年、20年、25年、30年多种年期可选项,为钠能时代项目和佳一流体项目直接节约前期土地成本共计5000余万元。同时通过星沙虚拟电厂调配资源,优化企业用电方案,全年预计为高低压用户节约用电成本6000万元。
极简审批更快捷。深化项目审批全流程帮代办机制,推行“五即”全周期服务,全领域帮代办共计服务1000余个事项。推行极简审批,探索“项目开工建设一件事”,为华夏特变、麦格米特等11个项目推行技审分离服务。设立政策兑现增值服务窗口,涉外法律服务、大学生创业服务、内外贸一体化服务等增值服务矩阵不断扩容,近60%的园区政策实现“免申即享”或“全程网办”。
民生实事更贴心。积极打造企业服务卡3.0版,提质涉企服务。目前,园区持卡企业达247家,服务对象超1.2万人。同时,为200余家企业1.5万余名员工提供住房保障。
创新为要,助企纾困“零距离”
“营商环境是反映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一面镜子、一块招牌、一种导向,宏观看机遇,中观看生态,微观看感受,要以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理念,全方位全周期优化营商环境。”长沙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蒋红波的话,道出了区域发展竞争中“环境制胜”的真谛,更在一个个企业的成长故事中得到生动印证。
企业融资没有抵押物怎么办?长沙经开区打破传统授信模式瓶颈,创新开展“信用贷+专利质押”联动服务模式,为智能装备产业链上的同类“轻资产”“小而精”企业开辟了可复制的融资新路径。
“600万元的扩产资金,银行一开始只肯贷150万元,真是把我们急坏了!”说起之前的融资难题,湖南河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至今还有些感慨。该企业专做智能装备研发,手里握着36项发明专利,却没多少厂房设备。
为切实解决河豚机电融资瓶颈问题,长沙经开区搭建政银企“连心桥”,联动长沙银行引入上海技术交易所中南中心,运用其“市场性、交易性、法律性、技术性、投资性”五维成果确价模型,对企业36项授权专利价值开展精准评估,最终让企业获批650万元贷款,融资难题迎刃而解。
这样的精准服务案例在园区并非孤例。
今年以来,园区持续开展“我为企业+”系列活动,聚焦“找订单、聚人才、融资金、跑手续、降成本、护平安”六大核心领域,以26条精准务实的具体举措,为园区市场主体蝶变工程提供坚实保障。
截至目前,“我为企业找订单”行动已为湖南防灾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亘晟门窗幕墙有限公司、长沙经开印务有限公司、广汽埃安长沙分公司等企业举办供需对接活动100余场。
如果说精准服务是滋养企业成长的“春雨”,那么法治化营商环境则是支撑园区长远发展的“基石”。长沙经开区通过搭建平台、创新制度、升级服务等举措,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法治红利:
法务集群聚能。在长沙经开区科技新城,湖南(长沙)涉外中央法务区正在大力推动建设,目前已入驻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长沙公证处、长沙国际仲裁中心等14家机构。这里还设立了一站式法律服务专区、涉外法律服务专区、长沙国际仲裁中心仲裁庭等多个功能区,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
产权保护创新。作为全国首批、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长沙经开区首创商业秘密数字化保护新模式,前瞻性建设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相继落户上海技术交易所中南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创新赋能园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信用调解试点。今年6月,长沙经开区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打造信用园区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创新实施“信用+商事调解”,目前已有多家园区企业受益。
你若成梧,凤自来栖。
长沙经开区营商环境的“强磁场”,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纷至沓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园区新注册经营主体3000余家,引育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7个,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3家。“园区不仅给我们提供场地,还帮着找订单、融资金,在这里发展特别安心。”瑞弗斯科技负责人动情地说,目前,企业研发的智能传感器已打入比亚迪供应链。
开放为翼,发展冲上“新能级”
铺开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的版图,长沙经开区以区块47.17平方公里的面积,占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60%,自贸区、经开区“两区”叠加优势明显。
在肯尼亚内罗毕的工地上,三一集团的挖掘机正忙碌作业;坦桑尼亚的农田里,强农机械的碾米机将稻谷加工成雪白的精米;津巴布韦的矿山中,中联重科的设备轰鸣运转……非洲大陆上,“经开制造”的身影无处不在。
2024年,园区对非贸易同比增长230%,成为全省唯一实现三位数增长的国家级园区;2025年1—6月,长沙经开区外贸进出口额为198.72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对非贸易33.1亿元,同比增长21.2%。
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长沙经开区通过平台升级、制度创新、人才赋能、招投联动等举措,将“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
——平台助力,强化资源配置。今年以来,长沙经开区组建驻欧洲(德国)招商专班、成立新加坡海外招商中心,成为全省首个向境外派驻招商专班的国家级园区;6月,中非跨境贸易平台在中非经贸总部大厦正式启动运营,成为中非跨境贸易的“超级枢纽”;正在推动建设的湖南(长沙)涉外中央法务区正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护航湘企出海,截至目前,其公证机构办理涉外业务4000余件。
——制度创新,筑牢开放根基。依托湖南省首个QFLP试点基金——长沙信泓私募股权基金,2024年争取了超1亿美元外资,成为破解外资难的重要渠道;启动工业企业亩均效益改革,引导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聚集,累计培育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47个,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家。
——人才赋能,构建引育生态。园区发布《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进一步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的若干措施》,对新引进诺贝尔奖等国际知名科学技术奖项获得者、国家重点人才计划专家等国际顶尖人才及创新团队,视在长沙经开区成果转化和推动产业发展情况,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
——招投联动,激活“乘数效应”。自2023年起,长沙经开区创新运用“基金撬动招商”模式,精准布局三大核心基金矩阵——星城经开母基金、科创基金和重点产业专项基金,成功吸引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户。其中,美湖智造长沙基地项目由园区投资1000万元撬动总投资1.5亿元,实现资本与产业的高效联动。
“要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加大国家级经开区制度型开放力度,赋予更多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功能”“各国家级经开区应因地制宜实行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针对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的最新部署要求,当前,面对转型升级阵痛期、跨越赶超窗口期、积蓄动能机遇期等情况,长沙经开区全面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引擎”,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用营商环境之“优”,着力构筑高质量发展之“基”。
在长沙经开区的营商环境成绩单上,数字会“说话”:
今年以来,长沙经开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以优良生态聚产业、以“满天星计划”促创业、以基金联动活资源,目前已新引进项目73个,总投资346.8亿元,其中重大产业项目41个,包含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2个、“三类500强”项目3个;引育大学生及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项目77个;园区纳入2025年省市重点管理的39个项目,总投资高达63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5.9亿元。
如今的长沙经开区,产城融合绘就出“幸福画卷”。工业企业蓬勃林立,高速干道四通八达,地铁线路贯穿全境;住宅小区错落有致,学校医院配套齐全,商场公园热闹非凡——历经30余年产业深耕、建设发展,园区依托紧邻主城区、接壤机场与高铁站的区位优势,从一片产业建设的前沿阵地,华丽蝶变为一座产城融合的活力新城。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长沙经开区正以一流营商环境为“磁石”,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向着“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阔步前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经开力量”。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