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科学家讲奋斗故事③|王怀民院士:不仅要看到未来,更要把握未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史佩昌
人物名片
王怀民,1962年生,中共党员,分布计算领域重要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奋斗故事
36年专注科技前沿
1985年,进入国防科大读研的王怀民从研究分布式人工智能开始,一直专注分布计算领域至今。回想三十六年来研究方向的选择,有两件大事对他影响深刻。
“一是当时国家正在实施‘863计划’,瞄准世界前沿、瞄准未来,推进高技术发展,我的导师和所在的研究室多为教授,都是该计划的重要专家,强化了我要关注前沿、关注未来的导向。二是我所在的计算机学院一直强调:把事情干成干好,不仅要看到未来,更重要的是把握未来,这深深影响了我的科研价值观。”王怀民回忆说,当时发展的未来是互联网,而互联网最需要解决的,是让更多的信息孤岛连接起来,成为更强大的系统,这就需要研究面向网络开放的分布计算技术。
计算机网络曾是局域性的,分布计算技术的不断突破,助力了今天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现在,大至航天航空,小至大学生选课,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都用到了分布计算技术。如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健康码和出行大数据能够跨省实现全国联网,助力科学防疫,分布计算技术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6年奋斗,王怀民在分布计算模型、技术与平台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成果,为我国分布计算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为国家和军队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防科大团队最早研究分布计算领域,相关技术一直处于学科前沿。其中,王院士主持研制的分布计算软件平台是首批完成军品设计定型的国产软件,在重要指挥信息系统实现长时间可靠服务;主持研制面向互联网的虚拟计算环境,取得系列技术突破,为构建高效可信的云计算平台提供了系统性支撑;提出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群体化方法,支撑我国开源软件开发和教育服务平台建设。
科学研究关键词:坚定、坚持
科学研究无止境。2016年,王怀民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软件定义的云际计算基础研究”,全国12家行业龙头单位参与,今年即将迎来结题。
“云计算,就是基于大量机器组成的云数据中心提供服务的分布计算技术。大家今天常用到的微信、今日头条以及各类电商,背后就是靠云数据中心支撑。它们给网络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但存在的问题是,云服务商之间的数据中心相互隔绝,不能形成协作。”王怀民说,如何让“云”连接起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现实需求。云际计算就是要解决不同云服务商之间如何有效地实现数据共享、利益共担的机制。目前,该科研成果正助力湖南数字医疗建设,帮助长沙、张家界、岳阳等地医院实现医疗数据共享,在张家界就诊的患者,也可以共享长沙的医疗资源。
从机机互联,到人机互联,再到物物互联,互联网在快速发展。王怀民告诉记者,科研团队瞄准未来,将利用分布计算技术推动“群智计算”智能模式发展,让计算机连接更多人群,实现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有效协作,在“人机物”融合的三元世界里,让群体智能应用更便于开发便于使用。
科研攻关,往往困难重重。王怀民说,面对困难时最大的挑战不是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而是对自己认定的方向是不是坚定、能不能坚持。
“在外人看来,碰到科研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我的体会是:越是这时候越兴奋、越享受。”他说,一个人一生很短暂,要做成一点事情,不仅要有远见,还要在看到未来的同时,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坚持的能力,把事情搞成,并且对国家对时代有所贡献。
入党心声
“我是1981年读大学时入的党,是班里第一名入党的学生。回看、审视自己入党时的初心,我有两方面很深的感触:一方面,我们这代人在党的教育和影响下成长,大家都渴望、追求进步,而最好的表现就是跟党走,入党是自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选择;另一方面,我们这代人都亲身经历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对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识是深刻的。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成熟的党,更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党,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而无比自豪。”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