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发布!讲述湖南大学设计团队在十八洞村的台前幕后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俊)今日,记者从湖南大学获悉,由湖南大学党委书记邓卫作序,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组织编撰的《传承与创新——十八洞村乡村规划与设计纪实》一书已正式发布。该书以“乡村规划与设计”小切口打开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大主题,讲述了湖南大学设计团队在省住建厅指导下,完成十八洞村村庄规划和村容村貌提升设计工作台前幕后的细节和成果,展示了湖南省住建系统和湖南大学设计团队的政治意识、担当精神,同时以小见大,反映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中国乡村大变化。
《传承与创新——十八洞村乡村规划与设计纪实》以时间为轴,兼顾项目特点,翔实记录了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如何群策群力,制定实施策略与方案,组建设计与行政工作组的过程。书中各个设计组单独成篇,介绍设计师们深入十八洞村调研,与村民互动,发现问题,思考方案,做出决策及设计实施中的故事与成果。
规划师在充分研判区域发展及村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首倡地、传统村落保护地、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振兴示范地四大规划目标。在总体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从价值“链”、文化“脉”、技术“流”、机制“线”四个维度开展规划实践和研究。“我们的驻村规划师是一群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的团体,不断调整、不断更新方案,在整体规划中完成了《花垣县十八洞村村庄规划(2018-2035)》,首创湖南驻村规划师制度,实现了‘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经验在湖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主编尹怡诚介绍。
建筑组根据“精准扶贫、 因地制宜”的原则,紧密结合十八洞村传统村落民居的地域特色,不搞大拆大建、大破大立,坚持做适合的设计。新村部和村容村貌的整体提质设计尊重当地的空间特色与建筑基因、风土文脉,让新旧建筑之间建立起情感的联系,从不同的视角,寻找到最大的公约数。
景观组对寨子的景观提质改造进行精准定位,使乡土与传承相结合,并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控制成本为原则,通过构建一廊两国四塞的景观空间结构,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十八景“,创建了“小——尺度宜人”“土——乡土文化”“特——独具特色” “优——全域美景”的乡村景观,实现了空间最优化、环境生态化、文化活态化、业态多样化、设计人性化、服务标准化。
文创组由高校师生团队依据“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深度挖捆十八洞村民族、地城、历史等文化内涵,为四个村寨完成了景观艺术小品、文创旅游纪念品、农产品包装等设计。这些设计成果不仅取得了国际艺术设计大赛奖项,提升了十八洞村的文化影响力,为十八洞村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设计支持,为树立“中国设计”的乡村品牌起到助推作用,而且为培养本土设计人才开拓了以高校师生团队为主体的协同培养模式。主编邓世维告诉记者,十八洞村文创设计工作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扶贫设计项目实践,探究了扶贫路线多样化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对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的助力,助推了“中国设计”乡村品牌的建立,为培养本土设计人才和乡村文化振兴储蓄了动能。
“十八洞村村容村貌提升工作始终坚持精准、精细这个科学方法,把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精准理念充分运用到工作的实践之中,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指针,聚焦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各项工作都抓到了点子上、落在了实处。用心、用情、用力推动,做到了精准规划、精准设计、精准施工、精准管理,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严格程序、计划扎实、实施到位,如期打造了一批精品。”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驻村规划师服务为基点,为十八洞村共同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为十八洞村建设美丽家园、实现乡村振兴营造了美好的环境;其间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取得了许多的优秀成果,体现了湖大设计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