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降温,“卷学历”不香了?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舒文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将于12月23日至25日举行,与往年一样,有关考研话题依然火热,不过,大家关注的点已经从过去的“考研热”转移到了“降温”上。
据统计,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较2023年下降了36万,从2015年到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从164.9万上涨到474万。这意味着,考研报名人数在连涨8年后首次下降。
报考人数下降在湖南也有所体现。近日,记者从湖南省教育部门了解到,今年我省报考的考生为168906人,较2023年减少11958人,降幅为6.6%。
人数下降是否意味着“卷学历”不香了呢?
故事:放弃保研“双一流”
早上7时起床,凌晨才上床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埋头苦读……考研临近,这段时间以来,长沙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一班易同学起早贪黑,一心为考研做最后的冲刺,她希望通过读研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未来谋得一份体面且薪酬不错的工作打下基础。
易同学是许多“考研族”的缩影,不过,在当下的社会大环境下,越来越多学生认为,硕士文凭已不再是一块过硬的就业敲门砖了。今年9月中旬,中南大学社会专业学生南同学则直接放弃了保研本校的机会,他的这一决定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促使南同学放弃这一宝贵机会的直接原因是他拿到了一家互联网企业25万元年薪的Offer。他向记者回忆,当时和他一起竞争该岗位的求职者中,硕士学历的占了大半,然而从录用结果来看,用人单位并没有将学历作为用人的第一标准。他一个本科学历而且专业还不对口,能被用人单位“看上”,关键在于早在一年前就自学有关专业知识,面试也非常出色。“如果我选择读研,毕业后不一定能够获得相同的工作机会!”他说。
分析:考研“性价比”被重新评估
前不久,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做了一项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学院报考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人数约占总人的50%,不过,报考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人数占比则降至42%。不仅是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从整个湖南报考情况来看,报考人数也是下降了。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考研竞争越来越大,这是许多人的直观感受。近年来,考研人数持续增加,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分别为341万、377万和457万,2023年增至474万,创下新高。
其次,学生也越来越看重读研的性价比。“花三年的时间再去读研,毕业出来依然要面临就业,或许硕士毕业找到的工作薪酬和本科毕业的差不多。”不少受访应届毕业生表示,他们通常会全面评估读研的性价比再做决定。
再次,稳定工作成为重要影响因素。数据显示,2024年国考计划招录规模同比增加0.25万人,扩招约6.7%,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较上一次的259.77万增加43万人),报录比也有所增长。
此外,硕士招生结构的调整、研究生毕业标准不断提高也是重要原因。
观点:让学历教育回归本身的意义
在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米莉看来,考研报名人数连涨8年后首降,反映出社会对研究生学历的认知越来越回归理性。
她认为,早些年学历对于职业发展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刚性指标,然而,近年来,随着考研人数的飙升,学历的红利期已成为过去,读研已经从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教育,很多读研的学生并非有志于学术研究,而是惯性升学或者把它当作逃避就业压力的“缓兵之计”。当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学历并没有给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带来增值,因此大家逐渐“现实”起来。
米莉表示,应该让学历教育回归它本来的意义,让有志于做学问和从事科研的人继续做研究,让不想做研究型人才的人去就业。“人生的路有很多,不是非得学历高,未来职业发展道路才会很好。”
有媒体评论人士建议,“当务之急是尽力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发展的可能性,让他们不必挤到同一条赛道上,按照同一种‘成功模板’发展。只有市场主体多了,就业岗位才会多,才能让学生有选择,有机会去试错。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安全垫’。”
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米莉建议,学生对自己要有清晰的定位,不要被外界所裹挟。如果把读研当作获得一种身份、一块敲门砖,那么大概率会失望,但是如果是希望获得知识、方法论、品格的培养、更宽阔的世界观,那么,读研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读研期间应该清晰地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来减少内耗和对未来的焦虑。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