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光盘”到“想光盘”,长沙校园餐桌真香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岳霞 张炎炎

  “如果14亿人每人每天浪费1粒米,一年就是30660吨!”在湖南湘江新区雷锋新城实验小学的主题班会上,这个惊人的计算结果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粮食浪费的可怕。

  曾几何时,校园食堂的厨余桶里,总少不了被学生嫌弃的菜品和吃不完的米饭。如何破解“舌尖上的浪费”这一问题?近年来,长沙多所学校不再满足于“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口号式倡导,而是从数据化引导、精细化供餐、家校社协同等多维度入手,掀起了一场润物无声的“餐桌革命”。

饭菜越来越对学生的胃口,剩饭剩菜也越来越少。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暘 摄

  数据说话:让浪费“看得见”,让管理“有依据”

  “以前倒饭时没感觉,现在看到回收桶上的刻度,才知道自己浪费了多少。”长沙市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对食堂里的“刻度回收桶”印象深刻。这正是长沙多校推行数据化管理的缩影——将原本看不见的浪费“量化”。

  在天心区黄鹤小学,这套方法也很精细。每天午餐后,值日的“光盘小使者”都会将班级送来的餐桶提来称重、记录。“你看,这是我们班的‘剩饭日记’。”一名六年级的学生指着记录本说。数据的背后,是学生的深度参与。高年级学生组成“数据小组”,每周汇总分析,制作可视化图表。

  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黄鹤小学2023年开始将“光盘数据化”作为课题实践。全程参与课题的刘会芳老师分享了一个例子:有段时间,学生们记录的菜品剩余量曲线图显示,“蚂蚁上树”这道菜多天居于剩余量高位。“这个数据引起了我们‘光盘小使者’的注意,大家通过调查了解到,原来是这道菜的口味出了问题。”于是,学生们拿着数据和调查笔记,和食堂师傅进行了沟通。师傅调整这道菜的做法后,这道菜的剩余量明显下降。刘会芳说:“数据成了沟通学生口味和食堂师傅手艺的‘通用语言’。”

  用数据说话,成效显著。2024年,长沙市实验小学的餐饮剩余量从每年1.5万公斤降至0.5万公斤;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的全校剩饭率同比下降62%,3年间累计表彰42个文明班级、280名“光盘之星”。

  智慧餐盘:从“众口难调”到“精准适配”

  在雨花区雅境中学,食品安全与“科学营养”深度绑定。学校食堂的食谱由专业营养师牵头设计,严格遵循“每日四类食材”原则。每周五,2至5名学生代表与家长代表共同审议下周食谱,“我们想多吃红烧排骨”“希望增加清炒时蔬”,学生的口味需求与家长对食材安全的监督,让最终确定的食谱既科学又“接地气”,从源头减少因口味不合导致的浪费。

  雷锋新城实验小学的“智慧食堂”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饮食偏好,科学配置菜谱,避免因菜品不合口味导致浪费。教职工“全员陪餐制”让老师与学生一起吃饭,既监督食堂卫生,也引导学生文明就餐。

  创意激励让“光盘行动”更有吸引力。今年4月,长沙市南雅梅溪湖中学在惜禾食堂开展“光盘行动”实践活动,学生们凭“空盘”就能领取小笔记本、书签等小礼品;长沙大学附属中学则将“光盘行动”纳入食堂“四大温暖行动”,与“彩虹行动”(彩色菜单)、“热汤行动”(暖心服务)、“微笑行动”(友善互动)相结合。

  育人课堂:餐桌不仅是饭桌,更是课桌

  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明德金鹰学校将食安教育变成一场“沉浸式体验”——班级里,学生们通过科普宣传片了解食品添加剂知识,在情景模拟中学习辨别过期食品;黑板前,一幅幅手绘的“食品安全黑板报”图文并茂,成为校园里的移动课堂;征文比赛中,学生们结合生活经历写下《我家的食品安全小管家》等文章,让食安意识从校园延伸到家庭。

  在黄鹤小学,餐桌的教育价值被进一步深化。“我们做的不是课题,是教育。”该校校长陈思颐说,“以前教师陪餐只是简单看护,现在变成了‘美食指导时间’。”有了数据,陪餐老师会指着图表问学生“为什么这个菜剩这么多”,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食物的营养,理解节约的意义。

  这种教育已融入黄鹤小学的学科教学。数学课上利用剩饭数据制作曲线图进行数据分析,语文课上写建议信,美术课上设计营养餐谱……餐桌真正成为了融合德育、智育、劳育的生动课堂。

  协同共治:一场从校园到家庭的“习惯迁徙”

  校园“食”尚的养成,离不开长效机制的支撑。记者从长沙市教育局了解到,为保障食品安全,长沙市目前已经将食堂验收区、食品库房等7个关键区域全部接入监管平台,实现全程可视、可溯、可查;监管系统内置了超3000种常用食材及营养成分,依据《学生营养餐指南》对学校公示食谱进行科学营养分析与指导。

  家校协同则让“食”尚新风延伸到家庭。明德金鹰学校的食安讲座邀请家长参与,长沙大学附属中学的“成长伙伴计划”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践行“光盘行动”。正如一位家长所说:“以前孩子在家吃饭总剩饭,现在他会主动说‘妈妈少做一点,要光盘’,校园里的好习惯真的影响了家庭。”

  记者手记

  在一餐一饭中烹煮教育的真味

  走过这些长沙校园,最打动我们的不是下降的浪费数据,而是教育正在发生的静默转变——它从讲台走向餐桌,从说教融入生活。

  在传统的认知里,节约教育常常依赖于规则与训导。而在这些学校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更柔软、更智慧的路径。食堂不再只是提供餐饮服务的空间,更是育人的场域:餐余刻度桶不再只是度量工具,而是引发思考的教具;每日的剩饭数据不再是冰冷数字,而是学生参与管理的起点;陪餐的老师不再是监督者,而是共同探索的引导者。

  这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当孩子们为了一道菜的改良而认真收集数据、真诚地与厨师沟通时,他们学到的远不止节约。他们在学习如何观察生活,用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在集体中承担责任。雅境中学那位学生的感叹道出了关键:“吃完饭菜能喝到热汤,还能拿到空盘小奖励,这样的吃饭时光很开心。”当教育能够创造愉悦的体验而非强制的约束,美好的品质便会自然生长。

  一张小小的餐桌提醒我们:最好的教育,从来不需要正襟危坐。它就在一餐一饭之间,在每一个被尊重、被倾听、被赋权的瞬间里。

【作者:岳霞 张炎炎】 【编辑:谭伟】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