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年兵:桃花岭上听古琴

  周末的下午,和李君同往河西的桃花岭,参加一个“古琴分享会”。

  桃花岭深处,有一湖名曰“潭影湖”。潭影湖的西岸,伫立着一座上下两层、造型独特的赭红色木屋。木屋三面环山,绿荫环绕,清凉而幽静。木屋取了个十分雅致的名字——水上清风。闲暇的时候,静坐于此,叫上一杯清茶,捧上一本喜欢的书,伴着湖光山色与徐徐清风,便可“浮生偷得半日闲”。

  古琴分享会,便是在这充满雅韵的“水上清风”里进行。

  似乎是有意营造听琴的氛围,上午还烈日当空,有些燥热,下午却变得细雨霏霏,略感微凉了。

  “琴者,道也,是以怡情养性,以琴入道。”分享会上,主讲人侃侃而谈,却又慢条斯理。“传统文人‘左琴而右书’,以琴修身,以琴静心,涵养中和之气,回归天地自然。”主讲人万先生是邻省某知名大学古琴研究所的教授、古琴演奏家。他大学时其实学的是英语文学专业,毕业后去了南方大都市。因为与古琴的缘分,觉得古琴才是自己心中的最爱,于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到家乡,重入大学,从头开始拜师学艺。经过多年磨砺,如今终成大器。

  现场,一名端庄秀丽的少女,身着淡绿色长裙,款款演奏了一曲《平沙落雁》。《平沙落雁》最早刊于近400年前的明代《古音正宗》,清代《天闻阁琴谱》中对它作如此阐释:“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20多年前,我曾在雁城衡阳读书三载,众所周知,潇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便是在此。岁月无痕,告别雁城20多年后,在长沙的桃花岭上,听到曲景同名的《平沙落雁》,情不自禁地开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艺术源于生活,成于自然,古曲亦是如此。数百年前,曾有一位雅士独自登山。及至半山腰时,天空突降大雨,于是躲雨于半山小亭中,闭目静坐,细听雨声。下山之后,即成琴曲《半山听雨》。经无数琴师弹奏演绎,至今仍广为流传,历久弥新。此刻,悠扬的《半山听雨》又在桃花岭里回响。和着古琴的节奏,亭亭玉立的茶艺师,高举茶壶倒茶入杯。茶水直线落入杯中,声音清脆悦耳,让人仿佛与古代雅士一道,闭目于半山亭内,倾听滂沱大雨在山涧肆意奔流。

  当年,元兵侵入江浙,浙江人郭沔移居湖南,常在潇、湘二水汇合处,乘一叶孤舟,极目远望。每当望见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心中便激起无限感慨,油然而生出一曲《潇湘水云》。有一位老人,退休前正是当年郭沔泛舟之地的“父母官”。三年前,老人已过古稀之岁,偶然的机缘,遇见古琴,从此便迷恋上它,正可谓一见钟“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三年过去,如今,老人已经弹得一手好琴。这一次,75岁高龄的老人,来到如诗如画的桃花岭,倾情演奏那首出自家乡的《潇湘水云》。

  相传,先秦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表现“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成千古绝响《高山流水》。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一直站着主讲的万教授,在重温这个故事之后,缓缓坐到琴前,弹奏起千年不朽的《高山流水》。只听琴声缓缓响起,低沉肃穆;继而曲调节奏明朗,活泼轻快,似在深山密林中屏息静听流水淙淙;转而又如瀑布飞流,汇成波浪滚滚的激流。终了,琴声如疾风骤雨之后余下的几点雨滴,慢慢落下,归于平静……

  曲已终,天渐晚,听琴人意犹未尽。李君感慨地对我说,平日里,大家都在喧嚣的尘世中四处奔波忙碌,拥有着不同身份,结识着各色人等。但其实,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处世外桃源,都希望脱下世俗的外衣,抚一把古琴,遇一位知音,共赏高山流水,同看平沙落雁!

【作者:刘年兵】 【编辑:黄能】
关键词:古琴 桃花岭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