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山海经》“天虞山”

  ■李斌

  有人说《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说《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若说《山海经》是奇书我赞成,但说它荒诞不经我却不赞成。

  其实《山海经》中并没有怪物和怪兽。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从文字演变发展的过程来揭秘!文字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文字产生之前先民们传递信息都是靠语音来实现的,而语音和语义又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人们在通过语音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发现近距离还可以,远距离却会失真,并且也不利于保存信息。为了方便远距离传递信息和保存信息,于是人们发明了文字,最初的文字是既象形又表音的,也就是用图画形式来表意表音的(如甲骨文、金文、大篆等)。例如先民们要表示shù这个语音,就以树木的形象来造字。从表面看来它是象形的,然而实际上它是以“树”之形表示shù这个音的;反过来说,很多发音为shù的词,也可以用这个新造的字来表示。尤其是一些抽象的词语,这就是古代常见的“同音假借”现象。后来汉字不断去繁为简、不断抽象,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尤其经过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几乎脱离了原来图画文字形象。到现在我们用的文字就很便于交流了

  很多现代学者研究后认为《山海经》并非成书于一人一时,而是经过漫长的时间不断增益成书。古时的《山海经》还附有图画,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就有“流观山海图”的名句。可惜这些图画早已失传了。原来很多用图画表意的地方,可能不同的人读“图”就会生出不同的“义”来。由于后来图画版失传了,后人只能根据读过《山海经》的人口口相传(语音)整理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文字版《山海经》。由于古今音变,或方言,或讹传,或者整理者为了某种需要故意给一些动物、山脉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如果我们能根据语音结合古老的象形文字去作些还原,综合“同音假借”等现象,也许那些神兽、神山、神鸟就很普通了。下面我就来为大家揭秘天虞山吧!

  我们先看原经文:“南次三山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很简单的一句话。正是因为简单,才会蒙上神秘的色彩。对于天虞山有人说在广东,也有人说在广西。我却要说在今中南半岛的掸邦高原!原因如下:

  其一:天虞,虞者有邦、疆域之义,如边虞。而在古汉语中,“天”的音与掸邦(Shan States)中的“掸”的音很相近。所以我认为天虞即掸邦也,掸虞也。在图画版失传后,人们在口口相传中加上音韵的不断变化,就变成“天虞”了。再加上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愿意臣民称自己统治的国度为“天朝”。如晋代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天朝政事一更其手,权倾天下。”西汉刘向在整理、编订《山海经》时,用“天虞”也隐含了那里是“天朝的边虞”之意,更能称当时皇帝的心!又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缅人古朱波也,汉通西南夷后谓之禅,唐谓之骠,宋人谓之缅。”姚枬也指出:“掸国无疑就是缅甸中北部的Shan States”。所以说“天虞之山”就是古籍中所讲的掸国所在地,现今的缅甸中北部掸邦高原。

  其二:经文说“其下多水”。意味着天虞之山水系发达,其山脚下河水湍流不息。我们来看一下中南半岛的电子地图就会发现,从缅甸与老挝和泰国交界处的掸邦高原中穿行奔腾的萨尔温江正好符合“天虞之山”的这一特质。它从北向南注入安达曼海。

  其三:经文说“不可以上”。虽然经文没有详细讲为什么“不可以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1942年4月底,日军攻占远征军的后方基地、缅北重镇腊戍,5月1日攻占曼德勒。远征军全面崩溃。第5军长杜聿明率长官部及新22师近2万人,闯入了野人山,开始了一段惨绝人寰的“死亡之旅”。野人山位于中印缅交界处,绵延千里,纵深200多公里,山上树木遮天,终年不见天日,猛兽成群,蚂蝗遍地,只有被称为“野人”的科钦族人出没其间,当地人把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统称为野人山。而野人山最可怕的是数不清的蚊子、蚂蟥和蚂蚁。野人山的蚊子形体几乎和蜻蜓般大小,被这种蚊子叮咬后先是全身肿胀,直至全身的血被吸干。最后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只有几百余人。可见野人山是多么的危险。萨尔温江靠缅甸的一侧高原的气候、植被等与缅甸野人山的差不多,非常危险。这就是“不可以上”的原因。

  综上,我认为《山海经》之天虞之山,就是今中南半岛的掸邦高原。

【作者:李斌】 【编辑:田芳】
关键词:山海经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