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温暖——评电影《天堂的张望》
■朱敏
如果命运不公,你会选择怨天尤人,还是保持温暖善良?生下来就被遗弃、7岁又得了白血病的张望,选择了后者。
近日,一部催泪大片《天堂的张望》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被网友疯狂转发,这部由杜斌编剧并执导的家庭亲情片,通过白血病女孩张望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至善与光辉。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张望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名叫佘艳,她碑文上那句“我来过,我很乖”,曾在新闻报道中,击中多少人内心的柔软。
《天堂的张望》首先通过很多细节,描绘了张望家刻骨的贫穷。她一个人打着手电筒去上学,盒饭里只有米饭和一点咸菜,走到学校,天都大亮了。她的爸爸张国华要去集市卖竹筐,卖完才有钱给她买方便面。家中漏雨,只能拿盆子桶子接水;棉衣很脏了,没有换的;营养不良的她,在体育课上跑不动……灰色生活中的亮光,是张望品学兼优,成绩总是第一名,父女俩很憧憬未来在大城市生活。
可是,张望病了。张望是1997年秋天被捡的,7岁那年是2004年。影片中,那时买五斤三两肉,只要28.7元。而张望的病,需要30万元治疗费。为了筹钱,张国华疯狂编竹篓,拼命在工地干活,找工头要钱被打,把家里所有东西拿到街上吆喝“给钱就卖”,在医院洗手间看到卖肾的小纸条被坑骗700元……种种情节,让我们看到最底层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心酸和无奈,决不放弃却又有心无力的疼痛。导演把这种疼痛撕开,赤裸裸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张望将懂事、聪慧、善良展现到了极致。卖苹果不小心用秤杆打到红衣服阿姨,被一巴掌打得血流不止,她却一直惦记着要跟阿姨道歉;明白了什么是白血病,她夹杂着拼音写出“自愿放弃治疗”;学会画画后,她拼命画画想卖钱帮爸爸修房子;放弃治疗后,小小的她安排着自己的后事:买头花,拍照片,葬在方便看到爸爸的后山,捐献自己的眼角膜……懂事得让人心疼。养父张国华,生动诠释了一位老实巴交、疼爱孩子、忍辱负重的贫苦父亲形象。其他角色,则表现出有的人慷慨善良、有的人虚伪冷漠的真实状况。
电影的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张望的老师那句:“贫穷很可怕,但比贫穷更可怕的,是身边的人离开我们,我们却无动于衷。”以及报社主编所讲:“这是一场博弈,是冷漠和温暖的博弈。”
在这场博弈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与挣扎。而影片中多数人物的选择,告诉了我们答案——温暖胜了。通过媒体的广泛关注,张望的病情牵动着很多人的心,汇款单从世界各地飞来。张望很不解:“他们都不认识我,为什么要给我捐款呢?”小月阿姨告诉她:“因为他们都是善良的人。”张望说:“我也要当一个善良的人。”
感受到社会的爱和关心,张望变得无比坚强,她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接受着治疗,一次次走过鬼门关。大家帮忙找寻她的亲生父母,寻找骨髓配型。那么,她找到了父母吗?等来了匹配的骨髓捐献吗?这些,笔者不便剧透,请大家在影片中寻找答案。
《天堂的张望》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由真实故事改编。影片的最后,播放了故事原型佘艳身边人的访谈录。姑姑回忆着她的可爱懂事:三四岁就帮爸爸洗碗做饭;医生叙说着她小女孩的一面:没穿过袜子的她,有了新鞋新袜子,在床上臭美,觉得自己像白雪公主;记者回忆她重病中坚持考试,得了双百分后自豪的样子,以及汇款单像小山一样堆积时的感动。生命的后期,佘艳无法进食,自愿放弃治疗,把大家捐给她的钱分成7份,把生命当成希望的蛋糕,分给了7个徘徊在生死线上的小朋友。
她来过,她很乖,她值得被记住。
自2013年起,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将儿童白血病纳入大病保障范畴,报销比例不低于70%,农村孩子有了国家强大的保护伞。但我们依然祈愿,孩子们没有病痛,成长的路上,唯有阳光与爱,长久相伴。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