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阴影是为了追求光明——纪念著名哲学家曾钊新先生

相链区块链

  文/左高山

  【曾钊新先生(1937-2022),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南大学哲学、伦理学和高等教育学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1月6日22点16分与世长辞,享年86岁。】

  金秋十月,长沙的媒体重发了我在曾钊新先生八十寿诞上的小文《香火不断,弦歌不辍》,更多的读者了解到了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大师风范。没有想到立冬前夕,惊闻先生于11月6日仙逝,我悲痛万分,夜不能寐,从此与先生阴阳两隔,往事历历在目,先生音容宛在。今年中秋我回长沙还拜访了先生,在其床前再次聆听先生教诲,向先生汇报了近况,也问询了先生的身体状况,先生虽然行走不便,但思路清晰、记忆力很好。我将先生的一些轶事记录一二,永远缅怀先生。

  “抛却文章抛却我” 先生作为著名伦理学家,既提出了富有原创性的理论,诸如道德心理学和伦理社会学就是他最早提出并试图建构的新的学科,也提出了新的学术范畴如时年道德、场合道德等等,这些卓越的学术成就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学术声誉,也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但是先生对此都一笑置之。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时年道德”,谈到老年伦理问题。针对有些人退休后“退而不休”“发挥余热”不以为然,他认为那些一天到晚要“发挥余热”的人,要么过去工作没有尽力,至少没有竭尽全力,要么贪恋权位名利干预继任者的工作,他主张退休就要全退、裸退,既不要当顾问也不要做参谋,更不能指手画脚,颐指气使,令人生嫌,他支持“人走茶凉”,过一种与众不同的退休生活,先生退休后就是这样做的,实属难得。先生曾自撰一联:“毕生涂墨,未曾富贵未曾穷;一朝谢世,抛却文章抛却我。”看到此联,我悲伤不已,正如杜甫所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先生的文章作为“千古事”,关系重大,留传久远,我们岂敢抛却?先生的人格魅力和高风亮节是晚辈学习的典范,我们怎能抛却?

  “我的太阳”先生多才多艺,是那种自带光芒的人。他作为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获得的学术成就广为世人所知,同时他也是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但是大多数人不太知道他其实也是音乐爱好者,而且造诣颇深。有一年学院举办新年晚会,先生虽然退休了,他又一贯主张不发挥余热,在我和众弟子的强烈要求下,邀请先生参加,他破例献歌一曲,竟然唱了《我的太阳》,我至今还记得他唱歌的神态,随着伴奏音乐响起,我们全都屏住了呼吸,先生一开口,就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多么辉煌那灿烂的阳光,暴风雨过去后天空多晴朗,清新的空气令人心仪神旷,多么辉煌那灿烂的阳光,啊!你的眼睛闪烁着光芒……”等他唱完中文的一段,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用意大利语唱了一段。同事笑着对我说,先生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孤独的散步者”先生退休后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下午4点至5点会在他居住的岳麓山下的老校区走一圈,这种习惯有点像康德在哥尼斯堡的生活,有点像那个永不停息的一成不变的闹钟。有时,下着小雨,我们也可以看到先生独自撑着一把雨伞行走在校园的小径,我想要是师母不因病过早去世,先生也许不会那么孤单,如果两位银发老人行走在校园的细雨中该是多么幸福、多么浪漫,一定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偶尔也会在校园碰到先生,有时是他主动喊我,有时是我主动请安,我们或者短暂停留聊上几句,或者我陪他走一小会儿,他常常会催促我赶紧去忙自己的工作,不要管他。他总是面带微笑,讲话中气十足,富有磁力。我偶尔回望先生挺拔的身材,看着他渐渐消失的身影,我在想他那颗硕大的、充满智慧的大脑到底在思考着什么。

  “看清阴影是为了追求光明”先生不仅是自带光芒的人,而且是始终追求光明的人。他自带光芒因而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而他追求光明则体现在他对负面社会现象的研究和批判,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主编过一套负面文化研究丛书,研究了诸如“罪恶论”“失败论”“虚假论”“错误论”“越轨论”等负面文化现象,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既有人钦佩他开启的新的学术研究思路,也有人认为他在“抹黑”社会,质疑他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而不知道歌功颂德,他坚持认为“看清阴影是为了追求光明”。先生正如著名哲学家、清华大学资深教授万俊人撰写的挽联所言:“儒心佛眼道行,翰林真老子;竹节松风梅语,伦理大先生。”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他的道德文章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左高山】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