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凌峰
400多年前的杭州西湖边,科举考试放榜,一位考生发现自己的名次又一次和算命先生预测的一模一样,他的内心世界逐渐崩坍。
在他15岁时,一位算命先生预测了他的一生。后来,他在历次科举考试中的名次,前前后后做官的等级、拿的俸禄,包括命中无子等等人生大事竟和算命先生的预测丝毫不差。
命都被算定了,努力还有什么意义?他逐渐认命。算命先生还预测他会在53岁时寿终正寝,他心如止水地躺平等死。
然而,在他35岁这一年,他突然从躺平状态站了起来,放弃原来的剧本,准备上演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励志剧本,最终他成功逆袭,从一个基层小小公务员变成颇有建树的五品官员,从一生无子到有两个儿子,寿命从53岁变成73岁,活成了自己原来不敢想象的样子。
在69岁时,他把自己逆天改命的经历和心得写成家训,没想到被广为传播,成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一直畅销到现在。这就是明代的袁了凡和他的《了凡四训》。这本书激励了无数人,包括曾国藩、胡适、弘一法师,以及稻盛和夫这样的现代企业家。
是什么导致了袁了凡在35岁时发生如此大的转变?《了凡四训》在开篇讲述了这个故事。
那年,袁了凡见到了一位高僧云谷禅师,静坐三天三夜,两人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谈话。
云谷禅师开启袁了凡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向内求,可改命。种“善因”,就会结“善果”。
袁了凡意识到自己的官做不大是因为他平日里待人不耐烦,不容人,经常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他没有子嗣,是因为他过度洁癖,平时生活作息习惯不好又常常发怒,导致耗神伤身等等。
云谷禅师的一番点化让袁了凡醍醐灌顶,他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名从“学海”改为“了凡”,意思是“了结凡夫”。
同时,袁了凡立志做满三千件善事,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功过格”,全家人督进。他的妈妈不会写字,就用鹅毛笔在“功过格”上画红圈,袁了凡每做一件善事,就画一个圈。袁了凡用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个任务。
袁了凡的做法很符合现代行为心理学的正反馈机制,他把“逆天改命”这件抽象的事情量化成了具体的指标。从这个角度来看,《了凡四训》是一本可操作性很强的积极心理学书。
《了凡四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章节,袁了凡讲了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儒释道的思想理念,举了一些例子,全文1万多字。如果觉得阅读文言文有点难度,推荐暨南大学费勇教授的《了凡四训详解》,费勇教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让阅读变得很丝滑流畅。
且不说《了凡四训》中所说的算命先生之事是否经得起考据,35岁之后的袁了凡知行合一,是个不折不扣的行动派,坚定的长期主义者。他用行动讲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德行善”四个字里藏着个人和家庭逆天改命的答案。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