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丁里的学问

相链区块链

  肖凌之

  甲乙丙丁这组短语,每个字的笔画都十分简单,简单得犹如孩童信手画下的短线,多则五笔,少则两画,只要是进过学堂,没有人不认识,也没有人不会念和不会写。但其中蕴含的意义和学问,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得清,就像看那雾里的花,能辨得出颜色和轮廓,可要细描起来,话到嘴边说不定就会卡壳。

  其实,这组短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十天干,是古人用于纪时、计数和排序的符号系统,承载着天文历法知识。十天干的完整序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是其中的前四位,后来常被单独抽出用作简单的序号,类似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于是乎,很多的文档编号、物品归类、多方案遴选、匿名区分、协议制定、责任指代等以示区别的情形,都会用到甲乙丙丁。有了甲乙丙丁的区分,就可以避免一些表达的重复或是冗长,也可以避免事务处理的杂乱无章和责任不明。在一些场合,还需要做出层级的分别,需要厘清轻重、缓急、大小、高低、名次、主次、先后等,才不会出现秩序的混乱和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会用到甲乙丙丁,甲是打头的,总是代表着最应突出的重点,最该引起的关注,最须重视的对待,乙则次之,丙再次之,丁最次。

  有了这种对甲乙丙丁的划分与厘定,其意义也就进一步延伸为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的基本章法。这种章法,许多情况下不可明说和明示,更多的是心中要有甲乙丙丁的“谱”。只是这“谱”拿捏得准不准、好不好,全看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但不管怎么说,心中有这个“谱”绝对好过没这个“谱”,这个“谱”是帮我们把事情从“一团乱麻”理成“清晰脉络”的第一步,如果方向准确,符合社会常理,我们的路子就一定不会走歪。

  别看这四个字特别好认,但在现实的为人处世中,有些人却分不清甲乙丙丁。他们或是把各种不同的立场搅成一团,用对待甲的方式去应对乙,用处理丙的方式应付丁,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本应有的边界与差异;或是把事务的主次混为一谈,在该优先处理甲类的重要而紧急的事情时,却把精力错放在可缓可慢的琐事上;或是把最重要关系当成一般的关系去处理;又或是把承诺的对象弄混,本该兑现给甲的约定,转头就记成了对乙的承诺。结果往往是,说出口的话总踩不到对方的需求点,要办的事总卡在混乱的优先级里,本该牢靠的约定也变成了模糊的泡影,不仅让身边人觉得相处费力,自己也在一团乱麻的关系与事务中,渐渐失去他人的信任与处世的主动权。

  也有一些人做什么事情都不屑于甲乙丙丁,根本不讲章法:说话不看对象、不择时机、不讲场合、不分轻重;分配任务时,不管谁该牵头、谁该配合,随手把活推给身边人,当“甩手掌柜”;沟通协作时,不顾该对接的对象、该遵循的流程,想起谁就找谁传话;承担责任时,无视本该自己扛的担子、该厘清的界限,遇事就往他人身上挪。结果是,该推进的事总在混乱中卡壳;身边人的信任被慢慢消耗,没人愿意再与之深度合作;而他们自己,看似“随性”,实则总在事后为弥补漏洞疲于奔命,不仅没做成几件像样的事,还渐渐成了别人眼里“不靠谱”“没修养”的存在,最终把自己的路弄得越来越窄。

  在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中,能分得清甲乙丙丁的人,实则是懂章法、明权责、知边界、有重点、会换位,这种清醒往往能为他们铺就顺遂的人生。

  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的“甲乙丙丁”特别分明:明确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的后勤核心功,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首功,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大功,不搞功绩混淆,更不把封赏错给到无实功者。正因为他分得清不同人在建国中的独特价值与权责,既让功臣各得其所、死心塌地,也让朝堂秩序井然,最终稳住了刚建立的大汉江山,自己也从亭长一步步走上帝王之位。曾国藩组建湘军时,严格厘清“甲乙丙丁”的头绪:他明确各级将领的权责,不允许越级指挥;分清士兵的来源与分工,不搞混乱调配;更在赏罚上精准对应个人功绩,绝不把甲的战功算到乙头上,也不把乙的过错归咎于甲。这种“分得清”让湘军纪律严明、各司其职,战斗力远超当时混乱的绿营军,最终成为平定太平天国的核心力量。曾国藩也因此逐渐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这两则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心中有并能分清甲乙丙丁的人,往往能精准回应他人期待,高效推进所从事的事业,自然容易收获来自外界的信任:部下都会愿意为之马首是瞻,同事都会愿意与之合作,朋友都会愿意与之真心相交,贵人更愿意对其伸出援手。所谓“顺遂的人生”,其实都是这份“分得清”带来的连锁效应:少了纰漏、多了顺畅,少了误解、多了机会,路自然就会越走越顺。

  甲乙丙丁这一短语,看似笔画简单,但起源古老,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很值得玩味。


【作者:肖凌之】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甲乙丙丁里的学问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