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 填补国内空白 让“中国创造”享誉国际

       长沙晚报记者 张萌 实习生 郑紫琴

  【项目名片】

  长沙市第五届职工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碳材料系列智能热工装备研制与开发

  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针对我国碳材料及构件产业存在的同质化、成本高、性能不稳定以及高端品种产业化水平低等现状,结合湖南的科研机构、智力、资金等优势,设计并开发了系列碳材料智能热工装备。攻克了制约碳材料智能热工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缩小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引领国内大型智能热工装备的发展,广泛适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等高端碳材料及其构件的研制与生产。

  【研发故事】

  如何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碳材料系列智能热工装备以出色的耐热性及优良的抗腐蚀和防辐射性能,打开和中国航天、军工企业的长期合作,并成功和俄罗斯、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签下“国际大单”,使“中国创造”享誉国际,掀起新材料及其热工装备制造行业的又一创新浪潮。

  从无到有 专“啃”硬骨头

  “当时也是偶然得知国家航天事业需要这么一个大型特种装备,而这个装备国外对中国是禁运和垄断的,我们团队弄了多年的技术创新,觉得机会来了应该要抓住它。”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祥龙介绍,一开始,机会并没有直接留给顶立科技,而是选择大型的国企。转折点在于大型国企从未做过这样一个设备,完成耗时较久,可能会影响国家重大专项的进展。

  “我们当时也是对自己的能力非常有信心,一个月去北京就去了16次,经常凌晨飞,有时碰到飞机晚点凌晨2、3点才到达酒店,白天和合作方进行沟通,谈完就立刻回去研究修改方案。”胡祥龙回忆,那段时间经常白天黑夜连轴转。机会永远眷顾有心人,顶立科技用毅力和耐心一举拿下这个任务。

  任务拿到了,随之而来是一个又一个难点。在当时,超高温加热技术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特别是其中的超高温绝缘绝热技术,是一个难攻破点。面对毫无经验借鉴的专项工程,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煜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多次往返美国、德国实地调研,学习国际同行的做法。然而,国外专家对这项技术高度保密,相关信息高度封锁。

  “我们曾经问过一个专家,对方说这种技术,对中国人绝对不公开。”调研到处碰壁,却更加坚定了研发团队要解决电阻高温绝缘问题的决心。团队齐心协力,经过深入研究,投入多台小型设备,检测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和需求单位充分对接……最终,仅用七个月时间就攻破技术瓶颈,成功解决在超高温条件下高温绝缘的问题,顺利完成项目。目前,该项技术处于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

  大胆使用新人 宽容职工失败

     “我们不断寻求突破,寻找创新,并大胆使用公司新人,宽容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的一切错误。”作为公司事业部副总经理,项目研发团队成员之一的胡高健在2012年进入公司后就作为新人被安排参与该项目,“当时就是非常激动,激动过后呢,就会对自己担忧。”没有经验,又是大型项目,需要考虑设备上结构、性能指标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多亏公司的前辈悉心指导,他快速学习、成长,能够独当一面。

  “当时遇到过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运输的问题。由于尺寸太大,通过公路运输,从长沙直接运往北京,过关卡过桥过涵洞难以通过。我们在设计时就要重新考虑好这个问题,设计出来就没法改了。”胡高健告诉记者,当时就去查了很多资料,跟物流公司对接,和设计团队沟通,最后对设备尺寸进行调整,在不影响核心指标的前提下对组合结构进行了修改,终于解决了运输问题。

      目前,公司主持或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5项,申请及授权专利2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10余项,荣获湖南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有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公司董事长戴煜是中南大学材料学博士,他希望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感创造价值,回馈社会。顶立科技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设立“顶立科技奖学金”,用来奖励在学业、学术上有优异成绩的优秀人才。

   【对话】

  长沙晚报:获得长沙市第五届职工科技创新奖对你们意味着什么?

  戴煜、胡祥龙:这个奖意味着增添新的动力,鼓励我们更好地去创新去突破,也对我们职工的工匠精神具有大的促进作用。我们感到很骄傲、自豪,为国家,也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我们的一点应有的贡献。另外,通过这个项目实施过程,我们也尝试到了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同时锻炼了团队,培养了一大批能够承担大型超高温装备的研发团队。

  (此次系列报道由掌上长沙客户端与长沙市总工会联合出品)

【作者:记者 张萌 实习生 郑紫琴】 【编辑:张萌】
关键词:碳材料 热工装备 顶立科技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