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长沙风物志丨编织往日情怀,踏出消费新机遇

    曾经“一机难求”的缝纫机历经时代变迁,随着消费升级重获市场青睐

  长沙晚报记者 陈登辉

  南门口以南,弯弯长长的巷子里有一家下碧湘街百货市场。说是百货,其实主角是布衣。这里聚集着老长沙的裁缝手艺人。从坡子街、药王街到下碧湘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他们几经搬迁,不断用手中的缝纫机为长沙百姓编织温暖和时尚。

  就在上个月,与下碧湘街相隔不足5公里的长沙国金中心开业,超过50家国际一线名品旗舰店汇聚于此,引领世界风潮的巴黎时装触手可及。相比灯火璀璨的购物中心,老手艺人们内心恬淡。随着消费升级,服饰私人定制的兴起,让他们看到了新机遇。

  蝴蝶牌“一机难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国人对于长辈们裁制的衣物,总有割舍不下的情结。

  改革开放初期,缝纫机曾和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一起,被称作家庭生活的“三转一响”。在物质相对匮乏的那个年代,年轻人能买件海军衫都算是时尚达人,大部分衣物都需要手工裁制,这让缝纫机成为许多家庭梦寐以求的居家用品。

  1994年,浙江人陈海华来到长沙做销售,卖的正是上海产的蝴蝶牌缝纫机,“那时候普通家庭每个月的收入也就两三百块钱,一台蝴蝶牌缝纫机要500元,还得有票才能买,”即便如此,缝纫机还是紧俏得“一机难求”,“一年卖100台跟好玩一样。”

  如今在下碧湘街百货市场,陈海华还是与缝纫机打交道,“现在卖的是新式缝纫机,电脑控制,也不用脚踩了,”从几台新式缝纫机桌下,陈海华找出一台上世纪70年代产的蝴蝶牌缝纫机,“别看三十多年了,套上皮带、接上线还能用。”

  “陈老板怎么把他搬出来了?准备拍卖古董?”看到陈海华摆弄老缝纫机,几个邻居打趣道。“其实不少婆婆娭毑现在还在用,偶尔过来找我帮忙修理,”陈海华说,老式缝纫机并没有停产,“老人家更相信慢工出细活,买来缝缝补补也是一种乐趣。”

  量体裁衣重获青睐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缝纫机的一针一线里,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和回忆。

  赵金平是江苏人,在长沙做服装生意,16岁时他去上海学裁缝手艺。“我们那时候哪里有钱买衣服,都是请裁缝上门做,”赵金平回忆,80年代畅销的是的确良,满大街都是,90年代初期,中山装和西装开始流行,“凡力丁的面料,做一套得五六十块钱。”随后就是牛仔衣、真丝裙、皮夹克,改革开放让越来越多流行的服饰走进寻常百姓家,缝纫机被逐渐淡忘。

  “小时候最喜欢在外婆的缝纫机下面钻来钻去,总觉得这个能把布料变成衣服的机器很神奇,”老式缝纫机甚至启发了80后蒋女士进行创业。

  在追求个性的年代,大众潮流不再被看好,时尚同款的服饰“撞衫”,甚至意味着尴尬。2015年,蒋女士与好友成立工作室,专门为顾客提供服饰类的私人定制的服务。“把流行款式与个人需求结合起来,年轻人的时尚思维,加上老手艺人的针线活,很受消费者欢迎,”蒋女士表示,这几年长沙涌现出许多这种“新老结合”的手艺工作室,从布衣服饰延展到皮具箱包,虽然不是名牌货,但价格直逼一线品牌,“儿时的缝纫机,成了许多创业者的伙伴。”

【作者:陈登辉】 【编辑:刘树源】
关键词:风物志 缝纫机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