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丨长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2月11日讯(记者 黄能 胡兆红)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续11年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标准化示范地区、首批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东亚文化之都、未来文化城市、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改革开放40年来,长沙市文化事业取得大繁荣大发展,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城市文化软实力也大大提升。

  今日,长沙市庆祝改革开放40年第5场新闻发布会举行,长沙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柏林,长沙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杨长江介绍了长沙文化事业40年来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

  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关键词:文化体制机制

  社会力量成公共文化建设的新主体

  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全省成立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推动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国有文化企业“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明确提出“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市图书馆等完成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改革工作。

  在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上出实招。着力构建“一台一报一网”的媒体融合布局,长沙广播电视集团实施制播分离改革,成功制作了《雍正王朝》《长沙保卫战》等一大批优秀电视剧在国内外热播。2017年旗下中广天择传媒公司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国有控股视频节目制作类上市公司,推出了《朗读者》《星动亚洲》等节目广受社会好评。长沙晚报自主研发融媒体“中央厨房”正式上线,“掌上长沙”下载量突破1000 万,2017年长沙晚报跻身“全国城市党报品牌影响十强”。通过增资扩股成立湖南星辰在线新媒体有限公司,“星辰头条”活跃用户200万以上,“长沙发布”抖音号总点击量超3亿。市歌舞剧院完成转企改制,市湘剧院、花鼓戏院等文化单位优化运营机制,激发活力,2016年以来,市属院团选送的14个剧目全部入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在文化供给模式创新上做文章。大力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改革,获评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消费试点一档奖励城市,2017年长沙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支出6378元,同比增长11.1%。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改革,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的社会化购买专项资金。扶持民办博物馆8家、实体书店36家、非遗传习所14家,组建了“长沙人艺”系列10个民营文艺团体,积极探索艺术生产服务“民办公助”新模式,让社会力量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新主体和生力军。

  关键词:文化惠民

  全省唯一的文化小康100%达标城市

  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完善。高品质打造滨江文化园“三馆一厅”、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全市拥有图书馆总分馆113个,全面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农村广播“村村响”,建成示范性乡镇文化站158个、示范性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800个,成为全省唯一的文化小康100%达标城市。

  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常态化举办“欢乐潇湘·品质长沙”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文艺团队“千团百佳”评选,群众文艺团队由2007年98支发展到2017年1900多支,年均举办各类活动800余场,10万多名群众演员参与其中,400万人观看演出。全市年均送戏1200多场、送电影2万多场、送图书20万册、送展览100次、送讲座200场。

  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创新开展“文艺新人”评选,开展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扶持,2013年来先后扶持文艺创作项目351个,扶持金额突破1000万,17件作品入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其中,2013年电视剧《毛泽东》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7年湘剧《护国》亮相国家大剧院、儿童文学作品《蒲公英嫁女儿》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018年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84%

  在文化强市战略的推动下,长沙市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7年长沙文化产业总产出2864.4亿元,增加值902.6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84%。

  重大文化项目相继落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招商引资,新建炭河古城、新华联铜官窑、湘江欢乐城、恒大童世界、后湖艺术园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夯实园区建设,省市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视谷”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天心文化产业园成为中部五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创谷·长沙(国家)广告产业园获评首批国家级广告创意产业园。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2家、省级19家、市级14家。

  文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龙头企业,培育行业领军企业上取得新突破,累计培育22 家上市文化企业。“民营出版传媒第一股”天舟文化连续三年入选“世界媒体500强”,成为全国第一批两家对外专项出版试点企业之一;中南传媒成为中国盈利能力最强的出版上市公司之一,位列2016 年世界出版企业50强第6 位;中南传媒、青苹果数据、蓝猫动漫等14家企业获评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芒果国际台新加坡、泰国高清付费电视运营”“‘山猫吉咪’品牌文化产品”等项目被评为全国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产业融合成就发展新动能。积极对接“互联网+”战略,实施“文化+”行动,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信息、旅游、体育等深度融合。从“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业来看,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市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63.2%;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201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218.8万人次,同比增长14.2%,实现旅游总收入1659.9亿元,同比增长8.2%;从“文化+投资”方面看,2017年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79.7亿元,同比增长31.9%。从“文化+会展”方面看,长沙国际会展中心等四大展馆全年共举办展览超210个,实现展览面积220万平方米,观众人数达600万人次,成效金额超550亿元。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

  中国首座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搭起来”。2017年,长沙获评“东亚文化之都”,并成功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摘得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桂冠的城市。连续两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以媒体艺术为载体,以“一带一路”沿线青年代表为纽带,搭文化交流对话之台。今年,来自“一带一路”51个沿线国家的73名青年代表参加了论坛,特别是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论坛青年代表回信,给大家以巨大鼓舞。

  城市品牌宣传活动“火起来”。2013年以来,先后在外媒推出专栏专版报道400余篇,组织策划大型外宣活动50余次,接待参访外国记者1000余名,在脸谱、推特上开通长沙对外官方账号,纪录片《中国有条浏阳河》等外宣精品远播海外。同时依托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橘子洲国际音乐节、橘子洲国际烟花节、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国际雕塑艺术节等品牌活动,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对外“走出去”步伐“快起来”。持续开展“东亚文化之都”“璀璨星城·快乐长沙”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活动,组织与法国巴黎、奥地利林茨和维也纳、美国奥斯汀、英国约克等城市进行文化交流互动,承办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精心组织铜官窑陶瓷、湘绣、花鼓戏等非遗项目赴法国、德国、芬兰等国家展演,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感受长沙文化的独特魅力。近些年来,长沙还与30个国家50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组织举办了1000多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注入长沙元素、贡献长沙力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最后一指间”

  关键词:文化覆盖

  全市人均公共文化投入增长228倍

  长沙着眼群众文化需求,不断加大文化投入。1978年至2017年,全市人均公共文化投入增长228倍,2017年全市文化建设投入达16.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1.5%,2013年到2017年,全市公共文化体育与传媒预算支出增长67.6%,建成开放了滨江文化园“三馆一厅”(博物馆、图书馆、规划展示馆、音乐厅)、梅溪湖国际艺术中心、长沙非遗馆、胡耀邦故居纪念园、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铜官窑遗址博物馆、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园。推进了马栏山视频文创园、长沙国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谭嗣同纪念园等项目建设。

  实现基层文化“十有”。持续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和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农家书屋建设,完善基层网点、升级管理效能,全面完成15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提质改造,建成示范性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800个,实现了基层文化“读有书屋、唱有设备、演有舞台、看有影厅、跳有广场、讲有故事、创有指导、学有辅导、联有网络、办有经费”的“十有”目标。建成开放了宁乡市、长沙县文体中心,其他各区县(市)新文体中心均已在建或立项。

  目前,9个区县(市)80%建有文体中心,图书馆、文化馆100%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街道)100%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分馆达到113个、流动服务点86个、自助图书馆25个;文化馆中心馆1个、总馆9个、分馆50个、联盟馆5个。博物馆、纪念馆22个。1364家农家书屋全面升级、60%达到星级水平;打造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100个。全面完成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

  关键词:文化普及

  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从2009年开始,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全市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年均接待观众超过1500万人次。年均送戏1200多场、送电影2万多场、送图书20万册、送展览100次、送讲座200场。

  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常年举办“欢乐潇湘”“百姓大舞台·有艺你就来”大型群众文艺汇演,群众文艺团队由2007年的98支发展到2017年的1900多支,年均举办各类活动800余场,10万多名群众演员参与其中,400万人观看演出;“百团汇演”“百佳千星”活动先后荣获全国十大群文品牌。打造了杜鹃花艺术月、“欢乐潇湘 品质长沙”、国际音乐艺术季、橘洲音乐节等文化品牌,满足市民差异化、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打通了“最后一指间”,联手当当网、新华书店,推出的长沙人“惠”读书、“你的BOOK我买单”等活动;联手新媒体打造公共文化直播平台,“创战计”星城创客大赛、博物馆“文明之光”专栏、非遗展示网络直播点击量达200万人次。

  关键词:文化精品

  创造全国省会、副省级城市的“长沙现象”

  2016年以来,全市先后14个剧(节)目入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获得国家支持1600多万元,市属全部院团、地方主要剧种全部入选,创造了全国省会、副省级城市的“长沙现象”。2016年湘剧《田老大》晋京展演,2017年湘剧《护国》在国家大剧院上演,长沙艺术作品首次登上全国最高艺术殿堂。

  在刚刚结束的省六艺节上,花鼓戏《耀邦回乡》斩获艺术类最高奖“田汉大奖”,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分别获最高奖项——“齐白石艺术奖”“优秀摄影奖”,90余件作品获各单项奖,14个作品获“三湘群星奖”。获奖数目稳居全省第一。

  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长沙活动年开闭幕式、10+3东亚合作论坛演出、新年音乐会、泛珠三角区域联席会议文艺晚会、杜鹃花艺术节等重大演出活动。2018年5月,长沙市以“突出原创,突出扶优扶强,突出时代特征,突出长沙特色”为指归,对58个文艺创作重点项目(其中演播类23个、展览类35个)进行扶持,推出一批讴歌人民、反映时代、弘扬主旋律、传播真善美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文化消费

  进入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前十强

  2017年长沙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支出达6378元,是1992年的30.2倍;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18.4%,比1992年提高7.7个百分点。长沙影院从2012年的29家发展到104家,票房突破7亿大关。

  策划举办了“图书交易会”“印刷博览会”“阳光娱乐节”“杜鹃花艺术节”“公益电影放映月”等系列品牌节会活动,以节会吸引人气,以人气带动消费。参与企业超过3000家,惠及市民160余万人,拉动消费超50亿元。

  市政府每年分别向长沙音乐厅、梅溪湖大剧院购买服务1400万元、1500万元,实现文化消费“高贵不贵,文化惠民”的目的。文化消费已经逐渐变成长沙市民不可或缺、更高品位的“生活刚需”。2018年6月,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奖励计划发布,45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20个上榜,长沙作为前10名的“第一档城市”位列第八。

  关键词:社会参与

  文化发展从“政府包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长沙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增强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文化发展从“政府包办”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变。探索省市、市区、政企、校地等多层次的“阵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推”机制,组建剧场剧院联盟,整合省会高校资源,开展“校园文化进社区”,40所高校100多个学院对接全市200多个社区。联动教育、旅游部门,推动非遗进校园,开展“研学游”活动,打造了实验小学梅溪湖学校等非遗示范学校。

  从2016年起,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的社会化购买专项资金,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扶持民办博物馆8家、实体书店36家、非遗传习所14家,组建了“长沙人艺”系列10个民营文艺团体。扶持发展了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馆等一批社会文化机构,注册登记文化志愿者3万余人,形成群众文化群众办的繁荣局面。


【作者:记者 黄能 胡兆红】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文化 改革开放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