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溆模式”看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 调研园
王克修
长沙市雨花区与怀化市溆浦县合作共建的雨溆工业园,正在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协作创新样本。该园区以仅占溆浦县国土面积0.43%的土地,贡献了全县30.2%的GDP、82.4%的工业产值、56%的税收和100%的外贸进出口,展现出显著的集聚效应和带动能力。笔者曾在溆浦县挂职任副县长,站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的角度,对雨溆工业园进行了研究。
经验与启示
雨溆工业园通过“五方挂钩”(政府、部门、园区、企业、金融机构)和“五项转移”(产业、项目、资金、技术、人才)机制,构建了高效的区域协同体系,其经验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探索了区域协同新路径。雨花区拥有产业链、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运营等优势,而溆浦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地区,拥有矿产、农业、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这种“都市+山区”的合作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将溆浦的资源优势与雨花区的市场、技术、资金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了“研发在长沙、生产在溆浦”以及“总部+基地”“主机+配套”“上游+下游”“品牌+代工”的产业协作模式,为区域协作和对口帮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构建了多方共赢机制。雨花区突破了发展空间限制,拓展了产业链布局;溆浦县则获得了产业发展的动能,带动了就业和经济增长,从全省15个重点帮扶县排位第十跃升至第一。此外,金融机构通过专项授信参与了园区建设(如集中和跨省授信达5亿元),企业则享受了两地的叠加政策红利。
推动了产业帮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园区不仅注重工业发展,还通过“雨溆+”品牌共建,将溆浦的优质农产品(如柑橘)引入长沙大型商超,并利用雨花区的市场渠道推动溆浦产品出口海外,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产业振兴。
面临的挑战
雨溆工业园发展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一些发展中的挑战。
产业链条较短,集群效应不明显。溆浦产业开发区存在产业链条不长、龙头企业不多、亩均效益不高等问题。溆浦的产业门类虽然较多,但产业链不够完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融入雨花区产业链的深度和效率。例如,虽然引入了硅砂精深加工等大项目,但在“补链、强链、延链”方面仍需加强,以形成更具竞争力和韧性的产业集群。
市场化运营能力不足。园区的发展初期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但在专业化、市场化的园区运营管理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如何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提升园区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
资源匹配存在错位。在合作初期,曾尝试将雨花区的企业直接“导入”溆浦,由于入园标准门槛高、需求与供给错位等原因,部分企业并未能很好地落地生根。这表明产业转移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指令,更需要遵循市场规律,精准匹配双方的需求与资源。
可持续发展机制尚不完善。园区的发展目前可能仍较多依赖雨花区的资源输出和政策倾斜。如何逐步增强溆浦园区的“自我造血”能力,形成更加内生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是决定其长远发展的关键。这包括本土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自我循环的产业生态的构建。
雨溆工业园发展中出现以上挑战的根源在于,新质生产力培育还不足,新型生产关系尚未完全建立,二者协同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短板,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强化产业链培育,实施精准招商。应紧紧围绕园区“一主一特两辅助”(以硅材料为主导,化工新材料为特色,金属制品和文创体育用品为辅助)的产业布局,制定更精细的产业链图谱,开展针对性的补链、强链、延链招商。重点吸引那些能够与现有企业形成上下游协作关系的项目,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例如,依托溆浦丰富的硅砂资源,不仅发展硅砂提纯,还可进一步引入光伏玻璃、光伏组件、显示玻璃等下游应用企业,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创新合作模式,提升运营效能。积极探索“反向飞地”模式,支持溆浦在长沙等创新资源集聚的城市设立“创新飞地”或研发中心,借力省会城市的科技、人才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加大园区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的力度,可以考虑引入专业的园区运营商或战略投资者,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深化产业协同,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雨花区和溆浦县企业的“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对接平台,促进两地企业供应链的精准匹配。鼓励雨花区的头部企业向溆浦园区企业开放供应链,提供技术标准和指导,帮助其融入更广阔的产业生态圈。
完善政策与要素保障,增强发展后劲。继续提供“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人才支撑,不仅依托雨花区的职业教育资源为溆浦培养技能人才,还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和溆浦籍人才回流。金融支持方面,在已有授信基础上,可探索设立专门的“雨溆产业基金”,聚焦园区主导产业进行股权投资和培育。
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从“帮扶”走向“共赢”。逐步从初期的“帮扶输血”向更深层次的“共赢造血”转变。进一步明晰和优化利益共享机制,例如探索更科学的税收分成、经济数据共享等机制,激发两地持续合作的内生动力。同时,大力培育本土市场主体和企业家精神,提升溆浦园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践行“人文县域经济学”,实施“投资于人”的发展战略。通过系统性地投资于人的技能、福祉和发展,形成吸引更多优质企业的“软实力”,构建“产业聚集吸引人→优质就业留住人→人的发展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总之,雨溆工业园是区域协同与共同富裕实践的重要创新。面对当前挑战,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持续优化合作模式、完善产业链条、强化要素保障,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标杆”,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