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港“正骨铁手”江林提名全国道德模范 | 山水洲城记

相链区块链

5月23日,《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表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决定》发布。其中,“江氏正骨术”第三代传人、浏阳市骨伤科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名誉院长江林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同时也是长沙唯一一个获奖者。

在浏阳社港镇,江林的名字无人不晓。1952年,江林出生在湘赣边界一个骨伤医生世家,家族流传下一套独具特色的“江氏正骨术”,对治疗骨折、骨伤有独到之处。行医54年,他凭借一双“正骨铁手”,铸就了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

今天,和橘洲君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江林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除署名外,均为浏阳市文明办供图

记得那是一个工作日的午后,橘洲君走进浏阳市骨伤科医院,江林的诊室里人头攒动。在等待江院长的间隙,橘洲君点开了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公众号的挂号页面,只见“江林名医团队”近5天的号源全满了。

“这里按着疼吗?这样有感觉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偌大的诊室里,一个办公桌被病人团团围住,橘洲君只得踮起脚尖,这才看到中间穿着白大褂的江林。只见他坐在一个离地不到20厘米的办公椅上,俯身检查患者的伤处,这个“专属座椅”,四个滑轮灵活转动,椅面却低矮得与寻常办公椅不同。

“您坐这么矮,办公不方便吧?”

“这是我用汽车废弃的座椅改造的,这个椅子跟了我20多年了。”面对橘洲君的疑惑,江林轻轻握住一位腿伤患者的脚踝,顺势将座椅滑向对方膝弯:“骨科很多病人都是腿脚伤病,你看,我一伸手就能摸到病人的伤处,省得他们费力抬腿,减少病人挪动,增加我的挪动,看病就更方便了。”

江林坚持用“矮凳子”看病,是他一心“与人方便”的真实写照。刘丹 摄

这样“与人方便”的细节贯穿了江林的日常。

凌晨四点半,天还未亮,社港镇的街道寂静无声。江林已推门而出,步行10分钟抵达医院。查房、问诊、手术……今年73岁的江林,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却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午看门诊、下午进手术室,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全年出勤超过350天。这样的日程,他坚持了近20年。一年下来,江院长的在诊时间大概有3600多个小时,接诊的患者约3万人。

“我从佛山坐高铁来的,右‌肱骨骨折两个月了都没见好,都影响工作了。”在诊室门口,橘洲君看到了一位58岁的陈先生,他手里攥着X光片,裤腿上还沾着建筑工地的泥灰,“工友们都说,浏阳社港的江院长正骨之术一绝,我抢了好几天的号,终于抢到了。”

“我只想让更多人看上病。”这是江林朴素的心愿。每天,数百名患者从湘鄂赣以及周边省市慕名而来。为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江林将门诊时间提前至清晨,每天门诊人数上百人,每年开出的药方超25万服。

“江院长的号才16块钱!”从娄底新化县过来的方女士手里拿着刚开的药方,语气里透着轻松,“我这骨折在别处看,都说要动大手术,家里人连救命钱都备好了。刚才江院长摸了摸就说不用开刀,悬了好几天的心可算是落了地。”

作为医院的业务带头人,江林坚持平价挂号,不设专家号,始终恪守“低手术率、低费用、低住院率”的惠民原则,严格执行3条铁律:能手法复位的,不动手术治疗;能门诊治疗的,不住院治疗;能钢针闭合固定的,不切开钢板固定。

采访间隙,橘洲君翻开诊室窗台前泛黄的心声本,一个个“感谢”跃然纸上,一声声倾诉饱含深情,都是“病人至上”最生动的注脚。

医院心声本上病人们的留言(部分)。刘丹 摄

“第一次去北京,长城也没去,颐和园也没去,故宫更没去,开了会就回去了。为什么?家里病人在等啊!来参加这个节目,我都买了今天晚上的飞机票,还有好多好多病人等着我啊。”5月23日晚央视综合频道《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二季)《湘鄂医道》聚焦江林,节目中他谈及两次进京经历时感慨道。

“您像钉子钉在了这个小镇一样,都很少出门。”

“坚持一亩三分地,不让病人扑空,不让病人失望。”

……

“一个人带火一个小镇。”节目中,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易刚强如此评价。

社港是一个人口不到5万人的小镇,离长沙市区有80多公里的车程,正因江氏正骨医院蜚声三湘四水,给小镇的市场繁荣、文化旅游和消费都带来了放大效应。

“全院床位很紧张,我们测算了,每个患者住院基本不能超过一周,这样可以释放‘流动性’。”社港医院副院长罗鹏告诉橘洲君,医院过去就是一家普普通通的乡镇卫生院,1992年起挂牌骨伤科医院后瞄准细分赛道、做强特色专科,迈上了快速发展之路,目前名列全国乡镇卫生院第2名。

“医院有90%的患者来自周边县市。”这家湖南唯一的乡镇二甲专科医院,年门诊量超过30万人次。

每天慕名来找江林看骨科的人数多达数百人。

如今,以“江氏正骨术”为核心技术的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已成为浏阳社港镇的地标。多年来,不少大医院都想高薪聘请江林,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我会感到不踏实。”江林说。这些年来,他不断进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和研究工作,带领学术团队,逐步打造浏阳市骨伤科医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

医道如正骨,需一寸寸修正,方能重塑生命脊梁。回首从医五十余载,江林的每一道“年轮”都刻着医者的初心。

1969年高中毕业后,没有机会参加高考的江林便开始正式跟随父亲学医。进入乡镇卫生院工作时,江林深知不能只靠祖传医术“坐吃山空”,要时刻保持学习和钻研的劲头。为了学习系统的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理论,江林先后在湖南中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北京前进大学进修。

从医50余年,江林十分注重临床实践,其研制的中药内服剂“治伤丸”、外用药“活血散”等药物,在临床上获得了良好疗效;他还撰写了《易误诊的儿童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等论文,编著《江林医案精华》,进一步完善了传统正骨理论体系。

对于医道传承,江林从来不拘泥于门户之见。他支持儿子江涛去学习西医,也不把祖传技艺当作父子相授的独家秘诀,医院的每一位医生都可以学习这一接骨技术。他说:“我的医术只会传给医德好的人。”在第四代传人当中,除了他的儿子江涛、侄子江永革之外,还有杨荣生、陶功林、黎意丰三位异姓弟子。

个体化小夹板固定。江氏正骨术根据患者骨折部位、局部特点、错位形式等,选用原生态的杉树皮制作成相应的小夹板,应用已获得国家专利的江氏骨药外敷,再予以加压垫及夹板固定,透气性好、价格低廉。李锋 摄

江林始终遵循着“知识不带走,经验不保守”的行医原则,将自己宝贵的经验无私传授给医院骨科团队,共同发明创造了如竹弓牵引、尺骨鹰嘴牵引、丹芍治伤丸、活血治伤散等实用的骨骼器械及膏丹丸散,同时在医院全面推行“老带新”工作,使“江氏正骨术”后继有人。

江林研发自制的竹弓牵引器械,已申请国家专利,对于手指骨折患者具有良好的康复锻炼的辅助作用。李锋 摄

2016年,“江氏正骨术”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氏正骨术”发源于清朝末年,由江林的祖父江丕佑始创,经江林之父江述吾发展,传至江富昌、江林、江晓三兄弟,再至江涛、江永革等人,已有百年历史。和正骨医术一同传下来的,还有先祖的三句话,“习武防身,学医济世,扶贫救苦”。

行医之余,他还积极倡导医院全体职工与农村特困户、五保老人、残疾人开展心连心活动,为发放费用减免卡,定期开展义诊活动。他还经常为救灾、修路、建桥等公益事业慷慨解囊。先后获得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湖南省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评为“中国好人榜”“感动湖南”人物,获国务院、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荣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回忆起那个午后,江林滑着矮椅为患者接诊的画面仍历历在目。如今听闻他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喜讯,橘洲君忽然懂得:所谓人民至上,是他俯身触诊时掌心传递的温度;所谓道德之光,是他五十年如一日扎根乡土的坚守——这或许就是对“大医精诚”最质朴的注脚。

记者/彭培成 刘丹

编辑/尹玮 校读/肖应林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作者:彭培成 刘丹】 【编辑:彭培成】
关键词:江林;社港;全国道德模范;浏阳骨伤科医院;江氏正骨术 江林;社港;全国道德模范;浏阳骨伤科医院;江氏正骨术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