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抢”,可以“躺”? | 山水洲城记
烈日当空,热浪灼人。小暑过后,正值早稻收割、晚稻插秧的农忙时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双抢”,从小暑到立秋这一段时间,农民既要抢收,又要抢种。过去手工劳动效率低下,一切工作都要为“双抢”服务,进城打工的人员也都会请假回乡“双抢”。
如今,稻田里机器轰鸣,几台收割机在千亩稻浪里穿梭,稻穗成排卷入,金黄谷粒簌簌落袋……
有了科技撑腰,我们的“双抢”又添了哪些新光景呢?
一
对年轻一代,“双抢”陌生又遥远;但在老一辈和不少80后记忆里,它刻着皲裂的手掌、湿透的衣襟,是南方农耕“最熬人的硬仗”——说到底,是跟时间掰手腕:用20多天的超负荷劳作,抢农时、攥收成。
“双抢”抢什么?
抢那扇“季节天窗”——早稻熟了稍等就掉粒、遇雨易发芽,晚稻插秧过了立秋难成熟。从小暑到立秋的时间里,收早稻、栽晚稻,差一天可能一季尽毁。
抢那口“气候喘气”——三伏天高温如蒸笼,雷阵雨说来就来:稻子淋雨会发霉,秧苗泡久易烂根。抢晴天割稻晒谷、赶雨前插秧,慢一步,汗水可能白流。
抢那份“全年底气”——过去双季稻是生计根本:早稻占全年口粮四成,晚稻是“压仓石”。抢得好,粮缸满、心踏实;抢不及,减产歉收,全年吃穿都犯愁。
而今,“双抢”不再“抢”,科技正把这场与时间的较劲,变成从容不迫的“稳赢局”,长沙县的稻田里,就藏着这样的答案。
7月10日上午,长沙县路口镇的稻田里,一片迎战酷暑的稻穗迎来了“大考”——我国首个突破性双季早粳稻品种“中科发早粳1号”在此测产。中国科学院李家洋院士团队培育的这一耐热“新秀”首次在湖南推广,标志着我国早粳稻种植实现重大突破。
测产现场,专家组随机选取3块田块进行取样测量,最终测得平均亩产达到604.5公斤。此外,相比传统粳稻,“中科发早粳1号”提前三个月收割,从而将优质新米的上架期提前了2到3个月。
可能不少人心里打鼓:今年湖南天气反复无常,这两天更是局部暴雨,它咋就能稳稳通过检测?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傅向东揭示了“中科发早粳1号”的强大科技支撑——分子精准设计育种。“李家洋院士团队就像按需组装电脑一样,把控制优质、高产、抗逆等性状的关键基因模块精准组合在一起。”傅向东解释道。这种技术克服了传统育种周期长、效率低、偶然性大的缺点,实现了定向、快速、高效的新品种创造。“中科发早粳1号”推动我国水稻育种从“经验艺术”迈向“精准设计”的新阶段。
在品尝区,现场蒸煮的“中科发早粳1号”米饭香气扑鼻。种植该品种的农户陈强在田间接受采访时难掩喜悦:“这个米有回口的香,是自然的香味!有嚼劲,吃下去口感好。”对比过去种早稻“基本上是最亏本的”,他表示现在“有点盈利了,有搞头了”。
二
从测产田的亮眼数据,到田野间收割机画出的风景线,科技给农业带来的改变已清晰可见。
那么,在长沙乡村的角角落落,还有哪些科技与狠活在上演?将视线望向长沙广袤的乡村,长望浏宁的田畴间暑气蒸腾,昔日肩挑手割的“双抢”图景已悄然换新。
全程机械化织就高效“双抢链”
长沙县的“双抢”透着一股“全链条提速”的利落——从育秧、插秧到收割,全程机械化无缝衔接。
7月7日,走进长沙县青山铺镇洪河村万亩粮食生产示范片,金色的稻浪迎风翻滚。不远处,种粮大户王稳根驾驶着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这几天确实比较热,现代化的收割机驾驶室配置高,密封性也好,一般不会超过25℃。”谈起今年的收成,王稳根喜笑颜开,“以前种田靠经验,现在种田看技术。我们这一片统一种植的是镉低积累早稻新品种中安早35、中安2号等,产量每亩预计在550公斤左右。”
今年产量高,除了品种好,主要得益于全程机械化操作。王稳根总结道:“通过插秧机插秧,水稻株数更多、更均匀,品质更好。收割机收割能减少粮食的浪费,播撒有机肥,让稻谷颗粒更饱满。”
智能设备撑起“无人化”新图景
望城区的“双抢”藏着“指尖上的科技”。在靖港镇复胜村盛世农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90后“新农人”何广承包的1500亩早稻田金黄一片。
“合作社共有4台收割机,1500亩早稻田已经收割了400多亩,剩下的将在7月12日之前收割完毕。我们耕种收全程实现了机械化,很快就能收割完,确保颗粒归仓。”刚收割下来的湿稻谷一运到场地,烘干工作就立即启动。何广介绍,合作社去年采购了一台智能烘干设备,利用生物颗粒料燃烧炉进行低温烘干,每天能烘干240吨稻谷。“这设备不仅高效,还节能环保,而且特别智能,不用人一直守在现场,在手机上就能监控和操作整个烘干流程。”
1.2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育秧车间里,水肥一体化系统与高速育秧流水线配合,让育秧摆脱天气依赖。从“人盯机器”到“手机管全程”,智能设备正让“双抢”越来越“省心”。
三
科技赋能的“双抢”,既藏在机器轰鸣的效率里,更融在新农人的巧思与全链条的价值升级中。
新农人智慧破解“双抢”难题
浏阳市的“双抢”写满“技术+管理”的巧思。今年是李旦种田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他完成了从辞职返乡的城市白领到种植600多亩稻田的“90后”新农人的蜕变,并在浏阳市沙市成立了浏阳市映昌农机专业合作社。
“今年早稻亩产预计550到600公斤,估计比去年增产100公斤,是我种田以来的最好成绩。”李旦直言,“今年的收成如此好,天气好很重要,更关键的是田间管理做到位了。”为了提高亩产,李旦参加了长沙市种粮大户协会的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四高”(高标准、高技术、高产量、高品质)。
今年,李旦将学到的技术与实际结合,对田间管理的每个环节精准把控。“学会以后,心中更有底,”他笑着说,“特别是新增了‘穗肥’环节,效果十分显著。”此外,他还总结了往年应对病虫害的经验,将所有的农时步骤都提前进行,使作物关键生长期避开虫害威胁,让他的早稻今年迎来大丰收。
“智慧粮田”撬动从高产到高值的跨越
“早稻亩产600多公斤,这成绩我很满意!”望着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穗,黄勇开心地告诉橘洲君,今年早稻生产能考“高分”,要搭帮脚下的“智慧粮田”。
黄勇是宁乡市金洲镇有名的种田大户,也是长沙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他跟着柏连阳院士专家团队,在长沙市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区种田,测土配方施肥像给稻田“开药方”,合理密植似给禾苗“排兵阵”,病虫害防治有了“智能预警”,品尝着科技种田的“甜头”。
“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农民种地也能跟坐办公室的白领一样着衬衣穿皮鞋。”黄勇给橘洲君算了一笔账:3年前,合作社的种植面积是230亩,现在已经扩大到2740多亩;得益于“四高”技术的推广,稻田平均亩产较3年前增加了约75公斤,每亩至少能增收240元。
更让人振奋的是“厦家洲”大米商标的诞生。从“卖原粮”到“创品牌”,科技不仅提了产量,更增了价值。“去年销售额64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800万元!”黄勇望着仓库里的早稻谷,眼里的光比骄阳还亮。
记者/刘丹 王佳怡 张禹
编辑/尹玮 校读/谈梁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