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算法成为算计 | 山水洲城记
一夜爆红,在短视频时代已不稀奇。不由分说的“造神运动”,究竟是对普通人的馈赠,还是一场无法拒绝的困扰?
鸡排哥、拉面哥、晓华、郭有才……这些草根符号的爆发,看似是平台“普惠价值观”的证明——任何人都可能在这里被发现、被看见。但当我们剥开这层光鲜外衣,看到的却是一条标准化的造神流水线:算法选中目标,海量流量注入,全网跟风传播,媒体跟进报道,最后是网红和拍摄者蜂拥而至的“流量收割”。
而这一切的源头与引擎,正是人为操纵的算法。它如同一台精密而无情的筛选机器,根据用户行为实时预判并锁定“潜力股”,然后将流量如洪水般倾泻。这套机制在制造热点方面确实效率惊人,但它只负责引爆,从不考虑人,特别是当事人的感受。

一
被流量选中的当事人,往往处在被动位置。流量带来的关注度,几乎瞬间改变了这些普通人的生活。
拉面哥走红后,他的面摊前挤满了举着手机的主播,有的甚至已经打扰到他和家人的正常生活。理发师晓华因为突然爆火有了“剪不完的头”,但她直言“我安排不了我自己”,甚至哽咽落泪。
他们像是被卷入一场没有签署同意书的社会实验——平台给予了名气,却夺走了平静生活。一夜爆红,很可能是一场席卷生活的海啸。

算法无情,操纵者也没有心——算法本身没有价值观,但平台的运营者有。
正是由于运营者默认“数据表现”优于“人文价值”,“留住用户”高于“保护个体”,这套系统就注定“理性而冷血”。它的批量生产,没有服务具体的“人”,而是关注抽象的“用户时长”和“平台日活”。至于突然爆红的普通人,本质上是被用来喂养内容生态的“燃料”,是验证算法威力的“样本”。
平台需要不断制造草根神话,来维系其“普通人也能成功”的平台叙事。这种叙事吸引更多用户投入时间创作,形成良性循环。但问题在于,平台的这种“造神”常常是粗暴的、一次性的、不可持续的。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留下的是被过度消费的当事人和一片狼藉的线下环境。
而那些扛着手机镜头涌入普通人生活的网红们,表面上是去“沾沾喜气”、记录奇迹,实则把当事人的生活空间变成内容农场,用别人的真实生活换取自己的关注和打赏。这种“围观”,算不算一种新型的“人血馒头”?
平台似乎秉持着“先推流,再思考”的逻辑,用试错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可能爆红的普通人。成功了,是平台算法精准、生态繁荣的证明;失败了,也不过是无数流量实验中的一个。但对于被选中的个体而言,这种经历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不一定是变得更好。
二
当算法的触角伸得过长,当它的意志变得过于强势,我们惊恐地发现,算法正异化为三种令人不安的形态——苍蝇、蟑螂与老鼠。
别让算法成为一只“苍蝇”——无休止的骚扰与精神噪音。
苍蝇在你耳边嗡嗡作响,打断你的沉思,污染你的食物,挥之不去,驱之又来。
今天的算法,正扮演着这只“数字苍蝇”的角色。它基于我们偶然的点击、短暂的停留,便自以为洞察了我们的兴趣,开始无休止地推送同质化内容。
这种算法骚扰,本质是一种精神污染。它将我们的数字空间变得碎片化、浅薄化,让我们难以进行深度思考和连续的逻辑推演。它不创造价值,只制造干扰;不提供养分,只分泌焦虑。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被算法苍蝇包围的房间里,永无宁日,心智在持续的打扰中变得疲惫而涣散。

别让算法成为一只“蟑螂”——在暗处繁殖的偏见与不公。
蟑螂昼伏夜出,在人类看不见的管道、缝隙中爬行,传播病菌,啃食污秽,并将这些毒素带入我们的生活空间。
算法,同样可以成为一只潜行于代码深处的“数字蟑螂”。 它的学习能力极强,但学习的“食粮”却是我们人类社会沉淀已久的历史数据——其中包含了大量固有的偏见、歧视和不公。算法默默地吞食着这些“数据垃圾”,并在暗处将其消化、吸收、繁殖,最终输出为更隐蔽、更系统性的歧视。

别让算法成为一只“老鼠”——啃噬公共理性的根基。
老鼠不事建设,只在暗处不断蛀空梁柱,最终可能导致整个大厦的倾颓。
算法,正像一只“数字老鼠”,在悄无声息地啃噬我们社会公共理性的根基。它的核心逻辑是用户参与度,而最能激发参与感的,往往是极端、对立、煽动性的内容。于是,算法毫不犹豫地将我们推入一个个“信息茧房”和“回音室”中。
在这里,温和的讨论被边缘化,理性的声音被淹没。你喜欢的观点被不断强化,直至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你反对的立场被极端化地呈现,直至成为妖魔化的靶子。社会共识在算法的“分而治之”下逐渐瓦解,代之以群体间的隔阂、猜忌与对立。

三
算法的“害虫化”,并非其天生邪恶,而是我们在技术狂奔的路上,缺失了必要的伦理护栏、法律监管和人文反思。
流量即利益,在短视频时代已成不争的事实。然而,真正的普惠,不是简单地把普通人推上流量巅峰,然后任其自生自灭;而是尊重普通人的意愿,给予选择权和保护空间。流量不应是龙卷风,来了又走,留下一片狼藉;而应该是可持续的滋养,让每一份才华和努力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
在流量洪峰中,平台赚足了日活,网红收割了粉丝,MCN分得了佣金。然而,那些被选中的普通人呢?
下一次再刷到又一个“突然爆红”的普通人,也许更多人会多想一层:这份流量盛宴背后,是谁在买单?在狂欢的点赞与转发之外,我们是否也应该保留一份批判性思考与人道关怀?
别让算法成了算计。
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地“拍死”算法,而是进行一场全面的“数字生态治理”。这要求立法者制定清晰的规则,为算法划定红线,确保其透明、可审计、可问责;要求科技公司承担起主体责任,将公平、正义、善意等人类价值嵌入代码,而非唯流量与利润马首是瞻;也要求我们每一个普通用户,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主动寻求信息多样性,不让自己沦为算法喂养的温顺宠物。
别让算法成为一只苍蝇,骚扰我们的清梦;别让算法成为一只蟑螂,传播偏见的病菌;别让算法成为一只老鼠,啃噬我们共同的未来。是时候行动起来,将这个强大的工具,重新驯化回服务于人类福祉的忠仆,而非一个失控的、令人厌恶的“害虫”。
记者/山丘 付臣欢
编辑/尹玮 校读/欧艳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