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反思,你为什么热衷虚拟连接? | 山水洲城记
“我千方百计地告诫自己,不要刷视频成瘾。咱们经常刷着刷着就……坏了,三个小时过去了。于是就严肃地批评自己,浪费了这么多的时间。”13日,作家莫言自曝刷短视频上瘾的新闻引发大家关注。
莫言的感受并不是孤例。我们的喜怒哀乐,越来越与朋友圈的点赞评论深度绑定;我们的人际圈子,也悄然拓展到素未谋面的“网友”。虚拟连接从未如今天这样便捷。它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热闹,却又藏着难以言说的孤独;它让我们觉得“天涯若比邻”,可回过头,才发现有时“比邻若天涯”。
不禁要问:虚拟连接究竟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何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它?
一
虚拟连接,正在悄然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
比如,社交模式的“升维”与“降维”。
虚拟连接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社交“升维”。我们可以随时与远方亲友视频,甚至有机会与业内大咖直接对话。“海内存知己”的期待变成现实。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现实社交的“降维”。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朋友交谈,我们总是忍不住刷手机,虽然“在场”但更像“缺席”。我们看似维系着更广泛的人脉,实则不经意间疏远了最亲近的人。

比如,情绪抒发的“解压”与“加压”。
对很多人来说,虚拟空间是“云上树洞”,我们可以毫无压力地倾诉现实中的烦恼。陌生人的一句安慰、一个表情,都可能像黑暗中的微光,让我们得以短暂解压。可一旦过度依赖这种虚拟慰藉,我们便会不自觉地逃避现实中更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失去解决现实矛盾的动力。结果便是,问题越积越多,压力也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比如,公共讨论的“扩容”与“缩容”。
虚拟连接极大地降低了我们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的门槛,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支“麦克风”,谁都可以轻松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与此同时,算法推荐也形成了我们的“信息茧房”,使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并不断强化固有认知,以至于对不同立场的声音,越来越缺乏耐心与包容。
二
为什么我们如此热衷于虚拟连接,甚至难以自拔?
对抗孤独焦虑。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仿佛活成了一座“孤岛”。无论是独居青年,还是留守老人,孤独感是一种普遍的情绪。虚拟连接恰好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陪伴。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知音”。发一条状态,有人点赞;在群里发言,有人回应,这种即时互动,使我们感到“被理解”“被需要”,在数字世界的某个角落找到自己的归属。
打造理想人设。现实中的表达受身份、场合等因素影响,往往有所局限,而虚拟世界则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精心挑选的照片、字斟句酌的文案,我们得以在社交媒体上呈现出光鲜得体的一面。我们是自身“理想人设”的导演和主角,而点赞与评论,就是最直接的掌声。这种“印象管理”获得的掌控感和成就感,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容易获得,因此也格外令人着迷。

获得即时满足。刷短视频,内容条条投你所好;浏览新闻,推送篇篇贴合兴趣。可以说各个APP都在绞尽脑汁“猜你喜欢什么”。这种精准的内容投喂,让人不自觉沉溺于信息的舒适区。相比之下,现实世界中,无论是读书还是运动,获得正向反馈都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于是,许多人便不由自主投入虚拟世界的怀抱,寻求那份轻而易举的愉悦。
三
虚拟连接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与之和平共处。
分清“虚拟”与“现实”。虚拟连接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真正的踏实感,终究需要在现实中获得。屏幕那头的问候再暖,替代不了真实的拥抱;网络的点赞再多,也化解不了生活的压力。更何况,虚拟世界充斥着精心营造的“高光时刻”。如果我们误以为真,则只会加剧自身的焦虑。唯有守住这份清醒,我们才能在享受虚拟的便捷同时,不被幻象所困。
做好“减法”与“加法”。做“减法”意味着数字“断舍离”。取关制造焦虑的账号,退出无意义的群聊,甚至可以有意识地设置“无网时段”,将自己从持续在线的状态中抽离。做“加法”则是将省下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现实活动中,比如一次与亲友的深度交谈、一场酣畅淋漓的户外运动,一次阅读带来的沉浸式体验等。一减一加之间,减掉的是虚浮的噪声,增加的是生活的体验。

力求“转化”与“融合”。我们并不是要将虚拟与现实完全割裂,而是让它们彼此转化,互为补充。比如,借助高效的网络,发现身边的同城活动,结识更多线下的朋友;通过在线课程学习更多知识,并在现实生活中实践验证。让虚拟世界成为我们探索兴趣、拓展圈子的起点,让现实生活成为情感沉淀、真实成长的落点。最终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使技术真正“为我所用”。
虚拟连接,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解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保持清醒主动,而非随波逐流。在尽情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别忘了,最踏实的幸福,永远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来自我们亲身经历的每一天。
作者/郑伟生
编辑/尹玮 校读/欧艳
初审/胡兆红 终审/李辞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