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停车自由需要“七十二变”
付臣欢
据《长沙晚报》5月13日报道,湖南湘江新区润泽园小区通过智慧化改造新增1250个停车位,让居民不必经常上演“抢车位大战”。从仅有地面停车位约500个,到新增1250个,距离车辆保有量超过2000辆的现实需求越来越近。在肯定这一基层治理智慧的同时,笔者也在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公共资源的精细化运营能力,怎么更好地跟上现实需求?
润泽园小区的改造无疑具有示范意义。盘活闲置空间、引入智慧系统等方式,既能缓解供需矛盾,又可避免大规模拆迁重建的成本。其中,智慧停车系统通过数据管理提升周转率,让有限的车位资源实现高效分配,这不仅是技术赋能,更是治理思维的转变——从被动应对问题转向主动优化系统。
不过,停车这事儿,光靠“车位内卷”可不够。若仅以增加车位为目标,可能陷入“面多加水”的循环。所以,未来的治理需跳出“车位本位”思维。其一,进一步建立动态调节机制,通过错峰停车、共享停车、潮汐车位等模式,将商业区、办公楼的闲置车位纳入社区网络,形成区域协同。报道中提到,湘江新区鼓励商业区、写字楼、旅游景区、体育场馆等停车设施在空闲时段向社会开放,鼓励大型商超、交通枢纽、景区、医院、产业园区等设置实行收费管理的公共停车场,就是有益尝试。其二,将停车治理与绿色出行捆绑。比如提升公交接驳密度、建设慢行系统、推广社区微循环巴士等,从需求端减少对私人车辆的依赖。其三,探索“停车信用体系”,将规范停车与社区福利挂钩,培养居民共治意识,避免乱停车带来的一系列潜在风险。
停车治理就像吃小龙虾——不能光堆数量,还得会拆解、懂搭配。如果城市的车位都能“七十二变”灵活使用,就有望从车位紧张走向停车自由。这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形成创新合力,让每个停车位都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刻度尺。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