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离谱的论文怎么过得了审?

相链区块链

白木

先请诸君做两道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于哪一年?

A.1949年 B.1049年

2.我国出台过有关婚姻的法律是哪一部?

A.《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B.《离婚法》

这两道题,武汉大学世界经济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杨某媛都做错了。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武汉大学杨某媛的论文,被发现大量低级错误。“看到论文的第一眼我是蒙的。”西南地区某高校经济学院讲师刘婧坦言,她指导过本校多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其中的低级错误都没有杨某媛论文多。”

研究背景第二页出现《离婚法》,而至今国内未曾颁布《离婚法》。论文第四页出现“全国总人口从1049年之前的5.42亿”的描述,其实应为1949年。刘婧表示,这类低级错误的出现频率已到了“导师看一眼就会打回去”的程度。

笔者不知,在高等学府,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出现上述两大错误,严重程度如何?后果会怎样?倘若人在媒体上班,把新中国成立年份搞错,而且公开发表了,那是重大政治错误;杜撰出一部根本没有的法律,则是重大事实差错。

除了两大差错,在杨某媛这篇名为《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论文中,还存在多处“笔误”、中英文不一致、数据差错、论证不充分、部分段落与其他论文高度相似等问题,无怪乎网友质疑作者用AI编造、学术造假和涉嫌抄袭。

简而言之,这是一篇质量低劣、差错百出的毕业论文。然而,就是凭借这么离谱的论文,杨某媛不仅顺利毕业、拿到硕士学位,还被保研攻读香港某大学的博士。

众所周知,硕士学位论文是研究生为申请硕士学位而撰写的学术研究成果,需通过答辩及审核方能授予学位,其核心功能是检验申请者的学术水平和独立科研能力。因此,对论文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逻辑严密、术语规范、有一定独到见解。

硕士论文需要经过开题、中期、盲审、答辩等多个关口的检验,很难想象杨某媛的论文如何突破这些关口,并最终发布于知网。我们不禁要问:指导老师是否履行了应尽的指导责任?评审专家组是否做到了严格把关?学校在学术监督和质量把控方面是否存在漏洞?

归根结底,一篇连基本事实都搞错的硕士论文,能够一路“绿灯”,直至进入知网公开数据库,绝不是某个人、某个环节的孤立问题。它折射出涉事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论文审核、学术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隐患。此事不仅关乎武汉大学的声誉,更关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学术环境的清朗。正本清源,刻不容缓。

目前,该论文在知网上的下载量已超过31万次,在文献来源为“武汉大学”的论文中高居第一,影响范围广泛。在公众强烈质疑下,该论文曾短暂下架,9月11日却又重新上架。这一变动,不仅未能平息舆论,反而进一步引发公众对学术管理透明度和问题处理严肃性的质疑。

学术公信力不容儿戏,公众合理关切必须得到回应。一个多月前,武汉大学就杨某媛论文等问题成立调查组展开核查,然而至今调查结果仍未见公布。我们呼吁武汉大学尽快向社会公开调查进展及结果,如实回应公众关切。只有坦诚面对、严肃追责、及时整改,才能挽回公众信任,维护学术尊严。

【作者:朱炎皇】 【编辑:肖彪】
关键词:武汉大学 学术造假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