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快评|国宝帛书归湘蕴含多重价值

相链区块链

白木

10月13日上午10时,“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132件(组)文物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漂泊,终于在文化故土安家落户。国宝入藏“归湘”,是一次文物归位,更是一场文明修复,具有不同维度的多重价值。

文物“合体”,填补楚文化研究的关键空白。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自1942年出土以来,便因承载着先秦天文历法、宇宙观、军事占卜等核心信息,成为研究中华文明早期形态的“活化石”。但长期以来,这份“中国最早的典籍式帛书”始终处于离散状态:国内仅存一片长4.6厘米、宽2.7厘米的残片,其余主体部分流落海外,导致楚文化研究中“战国知识体系”的拼图始终残缺。

如今,《五行令》《攻守占》与馆藏残片的“合体”,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经专家比对,馆藏残片正是《五行令》的组成部分,这一发现让分散的文物重新构成有机整体。更重要的是,湖南省博物馆同时拥有“人物御龙帛画”、马王堆汉墓帛书等楚文化核心文物,帛书的回归让这些藏品从“单点呈现”升级为“系统阐释”——从战国时期的天文历法、军事策略,到楚人的丧葬习俗、艺术审美,一条完整的文化脉络就此清晰。

其“文物集群效应”,不仅填补了先秦楚地知识体系研究的空白,更让湖南成为全球楚文化研究的学术标杆有了坚实支撑。

故土寻根,弥补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遗憾。

子弹库帛书的流失,背后是一段令国人难以释怀的民族伤痛。1946年,美国人柯强以“红外线拍照”为由骗取帛书,让这份诞生于长沙楚墓的文明瑰宝开始了长达79年的海外漂泊。在此后的大半个世纪里,中国学者只能通过摹本研究这份珍贵文献,国内民众更是难睹真容;而与帛书同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虽留存本土,却因另一半缺失,无法完整呈现楚人的精神世界。

如今,帛书的归湘,终于让这段遗憾有了圆满结局。这不仅是文物的回家,更是对历史正义的伸张,它告慰了当年为保护文物而奔走的蔡季襄等先辈,也让数代学者的“追索梦”成为现实。当帛书与“人物御龙帛画”在湖南省博物馆重逢,观众在同一空间感受战国楚人的智慧与审美,厚重的“文化归属感”远比任何文字记载更能唤醒民族记忆

古今交融,昭示文明守护与传播的未来。

此次帛书入藏,更以“科技赋能+开放合作”的模式,为文化遗产的传承指明了未来方向。在文物保护领域,湖南省博物馆建立的从宏观到微观的精细化保护体系堪称典范:14天环境适应观察、无损评估、微生物消杀模拟实验,还有即将启动的高光谱成像、X射线荧光面扫描技术,现代科技让千年帛书得到全方位可持续守护;在信息采集方面,“全息信息采集”计划不仅完成了超高精度扫描,更通过760纳米近红外成像发现40余个肉眼不可见的墨迹,让文物的“隐藏价值”得以激活。

而开放合作,更让这份文物超越了地域,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博物馆不仅与美方学者共享研究进展,还计划搭建数字化共享平台,让全球研究者都能参与帛书解读;“楚帛书回家”主题特展的策划,通过数字技术让静态文物变为动态叙事,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先秦文明的魅力。

帛书的回家路,不仅见证着过去,更指引着未来。在守护中传承,在开放中发展,才能让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永远绽放光芒。

【作者:岳冠文 朱炎皇】 【编辑:肖彪】
关键词:帛书 文物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