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好“丰”景!长沙早稻收割进度已达28%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1日讯(全媒体记者 祝林灿 通讯员 钱娟 刘友琼)收割机轰鸣作业,奏响田间“丰收曲”。11日上午,长沙市全面推广粮食生产“四高”技术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早稻测产活动举行,湖南湘江新区、望城区、浏阳市同步测产。
丰产:核心片早稻平均亩产655.97公斤
当天上午9时,记者来到位于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新河村的测产点,3台收割机正在田间紧张作业。伴随着轰隆隆的响声,一行行整齐的水稻被齐腰切割,然后卷入脱粒仓,金黄的稻谷颗粒归仓。
经过现场收割、过磅计量、水分测定、质量检测、计算统计等流程,测定该区域早稻平均亩产为639.29公斤。据悉,测产工作由市农业农村局统筹,邀请国家统计局长沙调查队全程监督见证,并组织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的农业科技专家,参照农业农村部高产攻关测产验收方法进行现场实收实测。
听到专家公布测产结果,望城区四祥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兴辉喜上眉梢。“今年真是人努力、天帮忙,产量远超过预期,我本来想着亩产能超过500公斤就很好了!”彭兴辉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田“娘子军”,今年种植早稻3100亩,选用陵两优1785、中安二号等品种。
“院士专家经常临田指导,手把手教我们选用良种、采用良法、配套良机,科学种田更有底气。”彭兴辉告诉记者,她的基地连续3年运用粮食生产“四高”技术,以前是老把式,如今种田全程机械化,田间管理更智慧,“我田里运用的技术也在带动周边农户。”
“以前是‘一炮轰’,一次性施足底肥,水稻吃不饱更吃不好;现在无人机分三次精量施肥,水稻少吃多餐,吃得更均衡、更好吸收。”彭兴辉说,用上新技术后,农机展露十八般武艺,极大解放了双手,播种季节一到,旋耕机开足马力,插秧机轰隆作业;等到夏耘时节,无人机呼啸升空;每逢秋收季,收割机、拖拉机、烘干机轮番登场,亩产也增加了约10%。
据实收实测,位于望城的长沙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千亩核心片早稻平均亩产655.97公斤,增产3.92%;万亩片早稻平均亩产606.51公斤,增产5.22%。
丰收:“四高”品牌辐射带动83个乡镇736个村
一张张丰收答卷背后,是长沙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力守好“米袋子”、鼓起农民“钱袋子”的孜孜以求:2022年以来,长沙创造性开展高标准、高技术、高产量、高品质的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创建,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领衔的院士团队作为支撑,紧盯关键农时、关键技术、关键要素,推进良制、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态的“六良配套”。
从2022年的1062亩至2024年的119万亩,再到2025年辐射带动200万余亩,“四高”品牌从区域攻坚到全面全域逐步推广,辐射带动83个乡镇736个村10684个种植主体,长沙构建了粮食生产“四高”技术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连点成片、扩面升级整体区域布局,探索出以技术集成推广为抓手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长沙路径”。
“今年,我们大力开展整县、整市大面积单产提升活动,全域、全面推广‘四高’技术,形成了非常实用的丰产增效技术,无论是高标准农田还是普通农田,在这个技术体系下都能实现增产。”湖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长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少希介绍,通过搭建“院士团队+农推队伍+示范基地+主体应用”的共建体系,长沙整合各方技术资源、人才优势、生产要素,推动长沙粮食生产“四高”双季稻增产增效技术落地见效,带动全市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和提质增效。
调度显示,2025年长沙落实早稻播种面积144.76万亩,各项农技措施成效显著,加之气象条件利好,丰收已成定局,收割进度已达28%;中稻基本播栽完成,预计面积136万亩;双季晚稻育秧已近尾声,预计播栽面积146万亩。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