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涟漪漾开教育芳洲,宁乡资福镇奖学奖教故事暖心上演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通讯员 王雪遥)开学在即,8月21日,宁乡市资福镇举行2025年奖学奖教活动。79岁的张胜宜、吴淑英夫妇提着2万元现金又一次来到现场。张胜宜老人将2万元现金轻轻放在桌上,身旁的吴淑英老人含笑点头。这是老两口第二年履行“年度之约”——用积蓄为家乡教育添砖加瓦。从苦日子里走来的老党员夫妇不会想到,他们播下的这颗爱心种子,正在资福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教育芳洲。
“人来世上一趟,要多做好事。”张胜宜老人的话像资福镇的山泉,清澈又绵长。去年6月,同样是这间会议室,夫妇俩将5万元积蓄捐给资福镇新成立的奖学奖教基金。当时有人不解:两位老人一辈子省吃俭用,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为何对教育如此“大方”?
答案藏在他们走过的岁月里。老人年轻时种过田、养过猪、喂过鸭,两人最清楚“没文化的苦”。作为党龄60年的老党员,吴淑英始终记得入党誓词里的“为人民服务”。她和同样是党员的丈夫张胜宜约定:“钱够用就行,要留些精神财富给后代。”
这些年,他们上交过万元特殊党费,帮过村里的困难户,唯独对自己苛刻——吴淑英的一双皮鞋补了3次还舍不得丢,张胜宜的一副老花镜用了28年。“看到娃娃们考上大学,比吃蜜还甜。”去年捐赠仪式上,吴淑英老人的话让在场的人红了眼眶。正是这份“不留金银留精神”的觉悟,让资福镇奖学奖教基金有了最初的火种。
张胜宜夫妇的善举,像一块投入湖心的石头,在资福镇激起层层涟漪。檀木桥村的罗灿新是最早响应的乡友之一。去年在捐赠仪式上听完老两口的故事,这位在外地做建材生意的老板当即表态:“老党员能做到,我们年轻人更该跟上。”当年他就捐出15万元,今年又捐了20万元,成了资福镇奖学奖教基金最大的捐赠者之一。
“不是图名声,是真觉得该为家乡做点啥。”罗灿新每次回乡,都会去镇上的学校转一转。看到新建的图书馆里摆着自己捐的书架,他总忍不住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我小时候上学时,学校没像样的教室和课桌,现在条件好了,看了心里高兴。”
在这场爱心接力中,每个参与者都带着对家乡的深情。退休干部刘晓阳主动揽下基金管理的活儿,每天骑着电动车跑学校核实信息,自己也捐了5000元;开超市的李华军在生意难做的情况下,也捐了1万元,他说:“看着镇里的孩子们有出息了,比超市生意好还高兴。”北京宁乡商会千里送爱心,今年捐资1万元。
你一千,我一万,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如今资福镇奖学奖教基金的账目本上,密密麻麻记着上百个名字,既有身家不菲的企业家,也有普通群众。“这些数字背后,是资福人‘崇文重教’的根脉。”镇党委书记周金国动情地说。
当天的奖学奖教表彰大会上,共表彰优秀教师6人、优秀学子33人、资助困难学子13人,共发放奖金和资助金11.4万元。如今的资福镇,“读书光荣”成了新风尚。暑假里的农家书屋总是坐满孩子,家长们聊得最多的是“谁家娃考上重点大学了”。这种崇文重教的氛围,比任何奖金都更能激发向上的力量。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