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个中国烈士纪念日:那些不曾远去的家人
编者按
今天是第12个中国烈士纪念日,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英烈精神,长沙晚报推出“那些不曾远去的家人”特别报道,采访宋泽南、周光彝、李再强、贺华东、周海斌等五位不同时期长沙籍烈士的亲属,追忆先烈感人事迹,激励吾辈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前行!
烈士宋泽南姐姐:
“看到祖国强大,欣慰弟弟的牺牲值得”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金
“有幸受邀参加九三阅兵观礼,看到如今的祖国这么强大,我很激动也很欣慰,弟弟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9月26日,在湖南大学宿舍区,69岁的宋莉回忆起月初受邀到北京天安门参加九三阅兵观礼时的壮观场景,仍难掩心中激动。她动情流泪道:很感谢国家,没有忘记弟弟他们这些为祖国安定发展抛头颅洒热血牺牲的革命先烈们。
宋莉的弟弟宋泽南,47年前弃笔从戎在岳麓区入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42军126师367团八连副班长,荣立三等功一次,牺牲时年仅21岁。
放弃上大学选择参军
“当时我弟弟已经考上了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了参军。”虽年近七旬,宋莉看上去不过50来岁,但提起弟弟宋泽南,立马眼泛泪花。她表示,弟弟的英年早逝是全家人至今都不能提的痛。
宋莉的父亲是湖南大学的一名技术人员,家有她和弟弟两个孩子。1974年弟弟宋泽南高中毕业后,响应当时国家号召到长沙县下乡插队。经过两年的知青生活,1977年底国家恢复高考后,宋莉和宋泽南积极备考,双双考入了大学。
正当全家为“出了两个大学生”高兴之时,宋泽南告诉他们:自己报名参军,也收到了入伍通知单。是去上大学还是去参军?在选择面前,父母亲都充分尊重宋泽南本人意见。
“我弟弟选择了参军,他说等参军回来再去上大学。”宋莉告诉记者,她还记得当时弟弟考上的是湘潭电机制造学校,自己考的是湖南中医学院。
1978年3月入伍当天,宋莉一家高高兴兴送宋泽南到火车北站,目送弟弟坐上迎兵的闷罐车里。
“当时的条件很艰苦,闷罐车没有窗户、没有座椅,新兵们都坐在车地板上。”宋莉回忆起,弟弟入伍后给自己来了三封信,分享了自己的军旅生活:新兵集训了三个月、在部队里是重型机枪手、光荣入党了、当了副班长……
随着边境形势紧张,宋泽南在信里告诉宋莉:自己随部队驻扎在广西,要去打仗了。
“我们全家都担心,一旦打仗,子弹不长眼睛。但是既然参军了,那就要听指挥……”宋莉哽咽道,当时全家都盼着赶紧打完仗,等弟弟平安归来。但仗打完后,迟迟不见弟弟的音讯。在焦虑忐忑中,等来的却是已经牺牲的消息……
吃苦耐劳热心肠
每年的3月份,宋莉都会到广西龙州烈士陵园看望长眠于此的宋泽南。
“1979年2月25日牺牲”,看着墓志铭的几行字,宋莉总会想起年少时与弟弟共度的时光,感叹“当时太年轻了……没有想过弟弟会有天突然离开”。
她记忆中的弟弟1.73米的个头,很踏实、懂事、上进、热心助人、吃苦耐劳。知青下乡很艰苦,但十几岁的宋泽南一个人去农村插队,从来没有跟家人抱怨过;在部队当重型机枪手,肩膀被后坐力震得脱皮,也没喊疼;驻扎在广西龙州农户,条件很差,他经常抢着帮农户挑水干活。
斯人已逝,吾辈当强。宋莉毕业后被就近安排到了湖南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她对病人热情负责、细心耐心,从医师逐步晋升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于2011年退休。
她曾带儿子去过龙州烈士陵园祭拜,让年轻一代现场感受现在的安康生活是先烈们用“不可想象的苦难”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希望年轻一代要好好珍惜。”宋莉动情地说。
烈士周光彝侄子、继子:
“现在国家强大了,烈士们可以放心了”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铁桥
“我的继父周光彝也是我的伯父,他是一名抗日空军飞行员,抗战时期在一次驾机与日军作战时牺牲,当时只有27岁,到现在已经过去80多年了,可是我还是非常想念他。”不久前,记者采访长沙籍抗日航空烈士周光彝的侄子、继子周忠尚时,他讲述了周光彝当年南昌空战中驾机杀敌的抗日故事。“周光彝是为了整个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牺牲的,他是中国人民的英雄!”忆及往事,今年已经81岁的周忠尚老人动情地说,“现在国家强大了、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烈士们可以放心了!”
最后一次驾机回湘,家乡上空绕飞三圈
采访当天,周忠尚带来了一册《宁乡涧西周氏》族谱,一边翻阅一边介绍,周光彝出生在宁乡县朱良桥乡茅塘村,他的出生时间有的资料说是1910年,但根据族谱记载是1911年出生。
尽管年已八旬,周忠尚仍然思维清晰。他介绍,周光彝长得英俊潇洒,“他是我爷爷的长子、我的伯父,牺牲时尚未婚配,无儿无女。我是爷爷的长孙,1944年出生后,家族长辈根据伯父的遗愿,把我过继给他做了继子”。
周忠尚说,周光彝人很聪明,年少时在他亲叔周凤九(长沙籍著名科学家周光召的父亲)的安排下,进入长沙楚怡工业学校机械科就读,毕业后被汉口礼和洋行聘请,专事电池设计制造。1927年他返回长沙。时值湖南航空学校成立,周光彝得知消息后立即报名应考,顺利通过考试,被编入第二期飞行训练班学习。半年后,他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1937年,周光彝写血书申请上前线杀敌。他原是武汉空军总站飞行管理股股长,经批准后被编入空军9大队26中队,驻守江苏南京担负空中警戒任务,多次驾机与敌作战,还飞赴淞沪上空轰炸日军阵地及日海军舰艇。周忠尚介绍,当年周光彝因为手负伤曾回来过一次,因战事紧急,伤未痊愈他就归队了。
1937年底,周光彝跟随部队奉命负责南昌防空警戒。南昌空战之前,周光彝所在部队允许飞行员驾机回乡与家人作告别。“他经过批准开飞机回来了一趟,驾驶飞机在老家的上空转了3个圈。当时他的父亲看到飞机在低空盘旋,知道是他回来了,因担心他的飞机油料不够,就向飞机招手,示意他赶快飞回去。他丢下一条写有名字的毛巾到田里,就走了。”周忠尚说,这是周光彝最后一次回家乡。
激烈空战以寡敌众,驾机撞敌同归于尽
提起80多年前周光彝在南昌空战中驾驶战机英勇杀敌、最后与敌机同归于尽的情形,周忠尚表示,他既自豪又难过。他告诉记者,周光彝曾在空战之前将一封家书寄回老家,这封信的字里行间写满了他舍身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上前线杀敌乃军人天职,我当英勇拼杀,但敌强我弱,一起飞即有牺牲的可能,一旦阵亡,望弟妹善慰双亲,节哀顺变,应为有英勇杀敌的儿子、长兄而感到自豪。我牺牲后如弟媳生下长侄即为我之继子,让他继承我的遗志,报效祖国,孝敬祖父母。
健谈的周忠尚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周光彝当年驾机与日军激战、牺牲的大致经过。有一次日军9架重型轰炸机突袭南昌,周光彝立即带领两名战友驾驶3架战机一起驱敌。战斗中周光彝击落一架敌机,因众寡悬殊而被多架敌机包围。千钧一发之际,周光彝对准一架敌机猛撞过去、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殉国。战斗结束后,人们在南昌东郊10多公里外的青山之中,找到了周光彝的遗骨和飞机残骸。
周光彝牺牲后被授予烈士称号,被追授空军上尉军衔。1998年7月23日,民政部批准周光彝为革命烈士。
烈士李再强妹妹:
“他对我的叮嘱,我一直都记得”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广军
在福建省福州市福马公路鼓山隧道西口,有一座塑像,雕塑主体是三名战士形象,其中一人手抱巨石,另两人身顶巨石,展现施工场景。
“这座塑像名叫《奉献者》,我哥哥的名字铭刻在了塑像的碑文中。”9月22日,宁乡人李铁强告诉记者,她的哥哥李再强烈士生前系原南京军区某部班长,1986年在援建福马工程建设中,因舍己救人而英勇牺牲。
鼓山隧道是福马公路上一个军民共建的重点大型工程,20世纪80年代,李再强所在部队担负隧道的援建任务。
1986年6月6日,李再强和连队战友一起清理隧道口的石碴,完成任务后该下班了。但当时洞内作业面的石碴还没排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李再强提议排完洞内作业面的石碴再收工。他和另一名战友搭档一起扒碴装车。突然,洞顶有小石粒掉下,隧道作业经验丰富的李再强大喊一声:“快跑!”他猛地将身旁的战友推开,只听“轰”的一声,一块大石从拱顶掉在他们干活的地方。战友脱险了,李再强却倒在了血泊之中,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后来,李再强被原南京军区授予“献身福马公路的好战士”荣誉称号,福州人民为这支英雄的部队建设雕塑《奉献者》,雕塑屹立在鼓山隧道口。
哥哥牺牲时,李铁强只有9岁。“爸爸赶到部队,按照哥哥生前‘隧道不通不回家’的心愿,将他的一半骨灰撒在隧道里,并将绣有‘熔炉有新人,抚慰父母心’的锦旗送给部队。”
李铁强说,这么多年过去,她依然记得哥哥战友转述给她的遗言:你是老大,以后要好好照顾爸爸妈妈和弟弟妹妹……“哥哥只给我留下了一支口琴和一本口琴简谱,我记得第一首歌是《军港之夜》。”回忆起这些细节,李铁强几度哽咽,泣不成声。
1994年12月,李铁强入伍来到哥哥生前部队担任卫生员,退伍后安置在流沙河卫生院。后调至宁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从事护理工作。
“哥哥对我的叮嘱,我一直都记得。现在爸爸妈妈都已经80多岁了,身体不好。有我在身边照顾,哥哥也会放心。”李铁强说。
在宁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喻亮辉眼中,李铁强工作中视病人为亲人,病人缺少衣服时总是把自己的衣服送给病人穿,病人过年过节没有回家时,总是带菜给病人吃。在医院工作4年来,一直在病房工作,倒晚夜班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奉献,深得同事和病人家属的好评。
李铁强告诉记者,这些年,哥哥生前部队都会专人专程到宁乡市龙田镇龙田社区为哥哥扫墓祭奠,并登门看望慰问父亲李罗先。“您一定要注意身体,欢迎您常常来部队看看,我们都是您的兵儿子。”这席话让李罗先倍感温暖,他会拿出珍藏多年的烈士遗物和官兵分享背后的故事,并且跟李铁强说:“你哥常说,修建福马公路是为福建经济起飞修跑道,希望还有机会去福州看看现在的变化!”
烈士贺华东妹妹:
“像哥哥一样,为需要的人遮风挡雨”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广军
“听张杰的《铭记》,感觉每一句都精准落在我心上,每句词都是我想对哥哥说的。”采访中,宁乡人贺灿辉告诉记者,每次跟儿子一起听这首歌,都会红了眼眶。
记忆的阀门打开,悲伤的情绪奔涌而来。
贺灿辉的哥哥贺华东,1982年11月出生,2000年12月入伍。2003年11月3日凌晨5时许,衡阳市珠晖区一栋8层商住楼发生大火,情况非常危急。时任衡阳市珠晖消防中队二班副班长的贺华东和战友们一起赶赴现场扑救。面对险情,他和其他战友临危不惧,一边组织灭火,一边疏散群众,火势逐渐被控制,94户人家、412名居民被全部安全疏散救出。当日8时37分,这幢8层高楼突然坍塌,包括贺华东在内,20名参加救援的消防指战员被掩埋在废墟中牺牲。
哥哥牺牲时,17岁的贺灿辉正在读高三,毕业后面临读大学或是入伍的选择。2004年,她毅然决然地追随哥哥的脚步,进入消防部队。
“我永远记得离家入伍的那天,母亲在村口拉着我的手,泪流满面却一言不发。我不是不知道父母对我的担心,但这并不是简单的选择,因为背后有一股力量在推着我。”贺灿辉说。
“哥哥当兵四年,中间尝试过考军校,但是没有考上。”2006年,贺灿辉通过努力考上了昆明指挥学校,毕业后经过多年历练和努力,现在在长沙市消防救援支队从事机关管理工作,“也算是替哥哥完成梦想”。
在贺灿辉的记忆里,她和哥哥17年手足相伴,哥哥给了她毫无保留的守护,总是会尽全力爱护她。“他从来不喊我名字,都只喊‘妹妹’。是他让我从小就相信,这个世界的安稳和善良。”贺灿辉说,关于哥哥最难忘的画面,是在哥哥刚入伍时,她和父亲去训练基地看他,他高兴得像个孩子,“噌噌噌”冲进宿舍,小心翼翼掏出叠得整整齐齐的几百元钱,塞进父亲手里,“后来我入伍了才知道,他当时津贴费不足一百元,那几百元钱是他省吃俭用攒下的全部积蓄,哥哥就是这样用行动告诉我怎样去孝顺父母,怎样去扛起对家的责任。”
衡阳市烈士陵园内建有“11·3”烈士纪念碑,每年的清明和11月3日,贺灿辉都会到这里进行祭拜。儿子出生后,她会带上小朋友,给他讲舅舅的故事,“我告诉他,舅舅因为抢救国家财产牺牲,就安葬在这里”。
哥哥的牺牲,在贺灿辉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22年光阴流转,如今这颗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
长沙市消防救援支队办公室主任潘磊是看着贺灿辉从女兵一路走来,成长为优秀女干部的。他说,贺灿辉在支队办公室管理岗位默默奉献了十多年,无论是领导的工作安排,还是战友同事的诉求,或是面临工作上的挑战,都全力以赴、热情相待,高质量回应解决,“她已经把对哥哥的思念转化为对生活、对工作、对消防事业的热爱”。
“我和哥哥共同坚守的消防救援这份职业,让我彻底明白:生命的意义从不在长度,而在宽度与温度。我热爱我的工作,它让我的每一天都充盈而有价值。”贺灿辉说,“现在,就像哥哥一样,我也可以为需要的人遮风挡雨了。”
烈士周海斌姐姐:
“一直怀念弟弟,为他感到自豪”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铁桥
他是舍己救人的长沙小英雄,牺牲于1974年7月4日,当时年仅11岁。他牺牲后,省有关部门和市、县分别作出了向他学习的决定,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作了广泛宣传报道,其事迹还被写进当时的湖南省小学试用课本《语文》课文里。
他,就是周海斌烈士。51年前,长沙县五美公社(今属长沙县江背镇)美新小学四年级学生周海斌,在上学路上为救一个落水学生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此后,他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激励了一代代人的成长。
“他毫不犹豫下水救人”
周海斌是1963年农历正月初二出生的,有个比他大3岁的姐姐叫周检珍。采访中,周检珍告诉记者,父母本来生了8个子女,但只有自己、老八周海斌两个孩子活了下来,其他的都因病夭折了。“我父亲在周海斌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去世了,母亲是2016年去世的。”周检珍说,弟弟周海斌的牺牲让她感到特别痛心。同时,弟弟是一个舍己救人的烈士,作为姐姐也是一直怀念弟弟、学习弟弟,为弟弟感到自豪!
当年在现场目睹周海斌跳下水塘救人的,是周海斌的同学熊其林、郭金刚。他俩向记者介绍,1974年7月4日早上,他俩像往常一样,跟同班的周海斌、李建华一起结伴上学,周海斌走在稍后一点。经过一处水塘时,由于塘堤道路湿滑,李建华不小心掉进了水塘里。“当时水塘边看不到一个大人,我们四个小孩都不会游泳,但周海斌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去救人。他是为了救李建华才牺牲的。”熊其林、郭金刚二人记忆犹新。
“他连一张照片也没留下”
周海斌牺牲后,共青团湖南省委作出决定、中共长沙市委发出通知,要求开展向周海斌学习的活动。媒体大篇幅报道了周海斌舍己救人的事迹。之后,周海斌的事迹被编入《长沙县英烈传》《长沙英烈》等书籍。
65岁的特立村村民孙建宏是周海斌生前的小伙伴,当年两人经常在一起玩耍、劳动。周海斌的牺牲,对孙建宏的触动和影响很大。“50多年过去了,还是经常想起小时候的这个好伙伴。”他说,那时候大家的家里都穷,没钱去照相馆照相,周海斌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来。跟周海斌在同一个班学习的熊其林、郭金刚说,班上没有照过相,周海斌合影照片也没有一张。
“他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周海斌是为了挽救他人生命才牺牲的,他是个英雄,一直是我学习的好榜样!”说这话的是孙建宏。受周海斌事迹的激励,孙建宏19岁时去当兵,在部队服役6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还在部队入党。退役回乡后,孙建宏担任过村党支部委员、民兵营长、治调主任等职务,为村民服务22年,一直任劳任怨。熊其林、郭金刚的人生同样受到周海斌事迹的影响。他俩成年后都在本村务农,邻里有事就会搭把手帮忙,是村民眼中的热心肠。
被周海斌舍命救上来的李建华,后来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小山村。周海斌的母亲在世时,李建华认她做干妈,每逢过年都会带着爱人、孩子上门来探望,一起陪陪老人。村上、组上修路架桥或者整修山塘,他也会尽力去帮忙协调有关部门争取部分建设资金,为家乡发展尽力。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