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天上水”转化为“地上水”!长沙水利出实招,“四水”联动战旱情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金 通讯员 周懿民 李祥林)今天记者从长沙市水利局获悉,今年以来长沙累计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25.1%,抗旱形势异常严峻。面对旱情“大考”,长沙水利部门聚焦“蓄水、拦水、降水、补水”四大关键环节,打出科学精准的抗旱组合拳,有力保障全市342万农村群众生活用水及200万亩大中型灌区农田生产用水需求。
科学调度“蓄”水 闸坝联动“拦”水
水库(山塘)作为重要的水源储备地,在抗旱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去年8月至今年9月,全市降水持续偏少,除今年6月外,其余13个月份降雨量均低于历年同期。在汛前江河湖库底水偏低、汛期降雨偏少的背景下,水利部门组建水工程调度专班,统筹各级管理单位,建立汛期动态调度机制:4—6月,预留充足防洪库容;6月进入主汛期后,精准预判后续降雨趋势,提前蓄水。6月下旬,通过抢抓降雨时机,全市水库(山塘)增蓄水源1.4亿立方米,为后续抗御旱情筑牢了坚实的“水源家底”。
同时,为最大化利用河道雨洪资源,长沙水利部门构建流域闸坝与水库联合调度体系,充分释放干流闸坝拦蓄效能。今年以来,长沙水利部门对“一江六河”等主要流域开展闸坝水库联合调度15轮次,累计新增河道库容约1.87亿立方米,有效缓解农田灌溉“缺水愁”、企业生产“用水紧”问题。特别是在黄材水库灌区,通过建立“龙头大型水库+沩水干流河道+灌区小型水库”的联合联动模式,实现水资源“时间上错峰调配、空间上均衡补给”,保障灌区30万亩农田“喝上及时水”,让有限水资源释放最大抗旱效能。
协同联动“降”水 精准施策“补”水
面对工程蓄水不足的困境,长沙水利部门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协同联动的人工增雨工作机制,把“天上水”转化为“地上水”。以黄材、株树桥、乌川等重点库区为核心作业区域,依托专业设备和动态监测,精准捕捉云层发展、水汽条件等有利时机,高效开展地面人工增雨作业。
旱情连着民情,抗旱保障民生。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312轮次,其中火箭增雨115轮次、烟炉增雨197轮次,发射火箭弹313发、燃放烟条233根。人工增雨作业极大地补充了库区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原本因干旱而略显干涸的库区水位得到提升,周边的河流、山塘、农田等也获得了更多的水源补给,不仅缓解了局部旱情,更为后续水源储备注入“强心剂”。
另外,针对部分区域旱情加剧的情况,长沙市水利部门持续推进打井找水行动,今年新增抗旱机井140口,进一步拓宽水源供给渠道,对全市196座抗旱泵站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同步完成泵站维养及灌溉渠道清淤疏浚,确保“泵能转、水能流”。储备抽水泵1004台、拉水车85辆、蓄水罐56个、输水软管48298米、发电机组185台(3853.4千瓦),通过移动泵车、固定泵站抽取河道水,及时为干涸渠道、山塘“解渴”。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