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时辰》作者李舫:脱贫攻坚就是一篇宏大散文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能)今日,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李舫就其新近出版的《中国十二时辰》,接受了记者线上采访。本书以散文为体裁,以脱贫攻坚为主线,将飞驰的中国浓缩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缕述十二个城市下辖乡村的脱贫故事。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小康的朴素梦想,在今天的中国大地变为现实。《中国十二时辰》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精心挑选了全国十二个脱贫攻坚的典型地方,讲述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其中就包括湖南花垣县的十八洞村,村民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彻底摆脱了贫困,迎来了山乡巨变。
说到脱贫攻坚题材的文学作品,比较常见的体裁是报告文学,《中国十二时辰》作者则选择了散文,全书文笔优美,感情充沛,生动耐读。
李舫告诉记者,报告文学和散文都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卓有成效的文体,也是她熟悉的文学体裁。“与报告文学不同,散文更加放松、更加抒情、更加真诚,也可以更好体现作者个人喜好和气质。”李舫说,纵观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一直延续着一种扎根生活、关注现实的文化气质,这其实就是一篇舒缓而精致的散文,在起承转合中,渐次打开对生活的憧憬,渐次完成人们的持久渴望。“这充满热情和烟火气的故事,本身不就是一篇宏大的散文吗?”
《中国十二时辰》的一大特色是采用十二地支来统筹全篇,全书架构为选取的十二个地方与十二地支一一对应,比如写十八洞村的篇章是《巳 回响——来自十八洞村的答卷》。
李舫介绍,十二个地方和十二地支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简单,时间之河浩瀚奔涌,一往无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书中,她将时间压缩为一天——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这十二时辰来讲述虚拟的中国一天的故事。
谈及脱贫攻坚的深远意义,李舫表示,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世界,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减贫奇迹,使中国成为全球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
“我想写的就是一个个故事串起来的中国智慧。”她说道。
【作者简介】
李舫,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文艺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已出版作品《大春秋》《不安的缪斯》《在响雷中炸响》《纸上乾坤》《魔鬼的契约》《风笛中的城堡——爱丁堡纪行》等。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