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不住了!长沙这片工业遗产将焕新,年内启动试运营!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辉霞

  以微改造为刻刀,在城市繁华的肌体上,将长沙化油器厂厂区这片沉寂多年的工业遗产,雕琢出兼具历史温度与生活活力的新模样。记者5日从长沙市国资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企业长沙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沙国资经营公司”)了解到,预计到今年10月底,老厂区的基础设施将实现全新蝶变,招投的商业体将于年内启动试运营,届时这一老厂房将成为侯家塘片区一个新的社区商业枢纽。

“化影拾光”后院效果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供图

  破界融城,让“孤岛”成为“枢纽”

  记者探访时发现,从连接梓园路和芙蓉中路的小林子冲路上转入一排居民楼,里面居然“藏”着一片静谧、开阔却显落寂之地。

  一栋七层高综合楼,三栋老旧厂房,房屋面积约8000平方米,占地约5200平方米,与不远处区域的繁华鲜亮不同,这里砖墙斑驳、路面破损,厂房废弃为停车库,老掉牙的电影放映机、散落的车床部件似乎都在诉说它曾经的辉煌。

  这一片长沙老工业遗址,1954年是湖南电影机械厂厂区所在,主要生产电影放映机和幻灯片。1986年,企业转型更名为长沙化油器厂,生产汽车配件化油器,销量一度位列全国前三。上世纪90年代企业因经营不善停止生产,成为低效闲置的国有资产。2024年,长沙国资经营公司着手对这片老工业遗址进行更新改造,从原厂名中各取一字,将更新改造项目命名为“化影拾光”项目,意指将时光化影,让老厂房蝶变新生。

  “此前这一片物业也曾对外进行租赁经营,但因基础设施陈旧,配套缺失,招租难、留客更难,厂区房屋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国有资产的增值率非常低。”长沙国资经营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李鹤飞指着正在作业施工的改造现场介绍,去年着手立项改造时,他们跳出“就厂区改厂区”的局限,投资近1300万元,立足于将厂区、社区、街区无界融合,让繁华城市里这片难以被看到的厂区有机融入街区。

  融城共生,边界突破,气象更新。

  厂区南边原是一堵高墙,与周边社区隔开。高墙推倒,走进去是一片静谧之地。树冠如盖,枝叶荫翳,阻挡了炎热的来袭。柏油小径整洁、蜿蜒,通向梓园路、劳动西路,一旁是长沙市第十五中学的操坪校舍,另一旁是由廊桥连接的居民楼群,镜头随机取景,都是一片岁月安好的恬静,被网友们称为长沙版“重庆森林”。

  这条小径打通了街区内部微交通,步行5分钟直达新六尺巷停车坪,这里增加了多个进出厂区的通道,彻底解决了相邻小区间消防通道不畅通的问题,厂区宿舍居民停车难、出行绕的问题也迎刃而解,同时也方便市民从不同方向前往老厂区遗址体验休闲。

  这条由侯家塘社区、长沙市第十五中学和长沙国资经营公司携手打通的社区通道,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 “社区通道”,更是“新六尺巷精神”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的生动实践,将项目嵌入15分钟绿色完整社区生活圈,让厂区从“城市孤岛”变为“社区枢纽”,这种 “以交通破局、以融合活区”的智慧,为全国同类项目提供了“不割裂、不孤立”的改造范本。

  遗址焕新,让“旧厂房”成“生活港”

  若说外部改造是 “融城的筋骨”,那内部更新便是 “焕新的灵魂”。

  正在改造施工的厂区里,七层主楼的水泥外墙依旧保留着当年的肌理——斑驳的痕迹里,还能隐约看见“抓生产、促质量”等标语。在“化影拾光”项目办公区,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电影放映机、铣床钻床磨床等数十款机加工设施零部件码放在展示区,墙上宣传栏还张贴着厂区发展脉络的介绍和图片。“我们对这一栋主楼以修缮为主,将收集的数百件老物品策展展示,我们要保留的不只是老建筑主体,更是长沙工业发展和老一辈工人的记忆。”

  在主楼后院,工人正搭建停车平台,未来这里将新增数十个车位;下沉式庭院里,沿着新建的钢制楼梯走下去,将是一个静谧的绿色休闲空间。

  各个建筑主体也正在被赋予更贴近生活的使命:湖湘茶叶企业的旗舰店将带来湘茶的醇香,咖啡烘焙工坊会飘出清晨的麦香,非遗策展空间里将陈列各种非遗新作及厂区老物件,就连曾经的车间空地都将变身体育场馆,满足居民健身需求。

  项目方还收集了原化油器厂乐队的全套乐器,未来将进行精心修复,同时着手寻找乐队以前的成员,计划推出 “化影拾光音乐会”,让熟悉的旋律再次回荡在厂区上空,搭配老设备展览与露天电影放映,让工业记忆在欢声笑语中“活”起来。

  留忆不复古,焕新不拆根。目前,项目招商正与项目改造同步推进,重点是引进文创、运动、轻餐、健身、策展和共享办公等提质街区生活的经营业态,在提升国有资产价值的同时,丰富周边社区的商业氛围,打造一个厂区、社区、街区环境友好、绿色完整的商业枢纽,目前已有多个知名运动健身品牌、咖啡轻餐饮品牌和创新企业总部表达入驻意向。

  从“化油器厂”到“化影拾光”,几字之变,藏着“化茧重生”的期许。当10月底基础设施完工,12月试营业,这片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厂区,将不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居民家门口的“生活港”—— 老人能在树荫下回忆往昔,年轻人能在文创空间追逐梦想,孩子能在非遗展里触摸传统。它证明,工业遗产的改造,从来不是 “与过去告别”,而是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记忆与生活共生。长沙国资经营公司这一“融于社区、服务百姓、传承文脉”的改造思路,将让更多老工业遗址在时代浪潮中绽放新的光芒。

【作者:周辉霞】 【编辑:肖娟】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