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牵线搭桥” 长沙国体实验学校项目打造全流程“智造典范”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17日讯(全媒体记者 王珂)作为长沙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长沙国体实验学校通过构建BIM数据底座、建设数字化信息化平台、部品部件智能生产、智能装备和物联设备的应用等,构建了智能建造3.0应用场景。近日,记者走进长沙国体实验学校项目建设现场,感受智慧工地的创新与活力。

构建BIM数据底座,为智能建造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撑

长沙国体实验学校是长沙市重点建设项目——长沙国体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规划办学36个班。在这个科技感拉满的智慧工地,BIM、AI等技术的应用贯穿整个项目建设的全流程。

长沙国体实验学校项目技术负责人王浩介绍,项目积极探索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正向应用,及时在设计阶段发现50余处多专业协同设计问题,200余处专业管道碰撞问题。同时,应用BIM技术进行工程项目施工方案优化,并采用“BIM+倾斜摄影”辅助形象进度对比和成本管控,不仅为智能建造实施提供了全过程技术支撑,还直接降低项目成本90万元。

在生产环节,该项目主要采用叠合楼板、ALC墙板、预制楼梯等标准化构件,其生产过程数据均上传长沙市装配式管理平台,实现了全过程质量追溯与信息化监管。

在施工阶段,项目引入了多项智能装备,实现了施工效率提升、劳动强度降低和作业环境改善的多重目标。

无人机目前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而该项目采用的无人机可不一般,它可通过航拍采集现场数据并进行三维模型重建,该模型支持多角度查看和厘米级精确测量,显著提升了施工质量检查效率。同时,无人机搭载的超视距摄像头,实现了对违章作业、基坑临边防护、现场裸土覆盖等环节的智能巡检,构建了高效的低空安全监督体系。项目还使用了ALC墙板安装机器人,一名操作员即可完成墙板的搬运和预拼装。经现场测算,单台设备可替代2到4名工人,同时大幅降低了作业风险。

施工人员操作ALC墙板安装机器人。均为受访方供图

项目为机器人导航系统提供BIM模型信息,并做了适配性的设计优化。ALC墙板安装机器人、混凝土整平机器人、抹光机器人、腻子喷涂机器人、腻子打磨机器人等建筑机器人在BIM地图引导下可实现自动施工作业、转场和回库维护等功能,使整个机器人“施工队伍”劳动力高效投入,有效减少项目的工期空档和资源消耗。

集成多项信息系统,显著提升管理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

“现在去哪都能被‘看见’,而且是实名制。”在施工现场,王浩指着智能安全帽帽檐处的芯片告诉记者,智能安全帽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脱帽预警、视频通话、轨迹查询等功能,还能动态监控各风险源,有效监督安全员履职情况。

而这只是项目构建的数智管理平台的一个缩影。王浩介绍,数智管理平台作为项目的“智慧大脑”,集成人员管理、视频监控、环境监控、质安管理、BIM应用、能源监测等多项信息系统,实现了施工全过程数字化管控。人员管理板块自动抓取省监管平台数据,实时获取工人身份信息、合同签订情况及实名制考勤数据;通过视频监控,可直观掌握现场施工形象进度情况;通过环境监测可实时反馈现场PM2.5等环境指标;质量安全板块支持安全员通过手机端实时上传隐患整改通知,推送至整改责任人,由整改责任人整改回复,形成闭环管理。

数智管理平台集成多项信息系统,实现了施工全过程数字化管控。

另外,长沙国体实验学校项目积极探索物联设备的相关应用,如临边防护网监测系统设备、塔吊安全监测系统设备、智能螺母松动预警系统、水电表监测系统、VR 安全教育、AI视频监控抓拍系统等。通过物联设备与信息化平台、移动终端的互联互通,实现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智能化升级,显著提升了管理效能。

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长沙发布《长沙市智能建造项目评价技术导则》,首创智能建造1.0—5.0标准化应用场景评价体系。而长沙国体实验学校等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长沙经验”,也将进一步推动建筑业向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转型升级。

【作者:王珂】 【编辑:谭伟】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