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离生的希望最近的地方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陈科文
ICU厚重的门紧闭,门外有家属紧攥着双手来回踱步,眼里满是焦虑与不安;门内隐约传来仪器的“嘀嘀”声,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快步穿梭,动作利落。门外家属不懂那些闪烁的仪器,不懂里面医生在做什么,只知道亲人进去了就需要他们在外面等。而门内,是24小时全天候的守护,仪器背后是随时可能变化的病情。“白大褂”肩上,扛着的是“每一秒都不能等”的责任。
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记者近日来到长沙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中心ICU),听重症医学科医生讲述ICU的故事。
术后ICU医护团队守护34天,重症小伙脱离危险
“当时,这个床位躺着一个胖小伙,在ICU经过34天波澜起伏的多次紧急救治后,最终康复出院。”长沙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黄康讲述了一个重症患者开胸手术后的故事。
去年12月18日,31岁的晓阳(化名)被确诊为凶险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形成(Stanford A型)”,分分秒秒危及生命。
长沙市第一医院开启急救绿色通道,在全麻体外循环下,为患者实施了开胸主动脉瓣、升主动脉、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手术。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
患者进入ICU后,存在心包填塞、梗阻性休克,吕建磊医生立马为患者进行了心包穿刺。穿刺引流后患者循环很不稳定,情况不容乐观。
经过3个多小时的救治,患者病情稍微好转。“夜深了,17床才抢救过来,吕医生先去休息一会吧!”护士递过来一杯水,吕建磊摆摆手,目光没离开监护屏和患者心包腔引流管。他搬来一张硬椅子,疲惫地靠在椅背上,双手反向交叉微微抱头,监测仪每一次报警音的轻微波动,都牵动着他的神经。ICU门外,从江苏徐州农村赶来的晓阳父母,在焦急等待门内传出好消息。
不久后,患者肺部出现情况,吕建磊为其实行俯卧位通气,将患者趴过来睡,可是患者体重大、管道多、病情重,每一次翻身对医护团队都是一场考验。为避免并发症,不管值不值班,吕建磊连续多天都睡在ICU,每几个小时就和团队一起,为患者翻身变换体位。经过3天治疗,患者肺部情况逐步好转。但又一个难题出现,如何让其脱离呼吸机?康复运动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托住肘部,缓慢上抬,角度不超过30度……”从那天起,医护人员领着晓阳父母,每天都努力托举着晓阳的手臂。老两口天天准时探视,与医护人员、康复科医师结成“康复联盟”:患者从完全被动,到能尝试微弱地对抗下压;从无法抓握,到指腹能短暂触碰护士递来的压力球;从无法耐受坐位,到能在床边支撑端坐5分钟……康复进展以毫米、以秒计算,医护人员和家属坚持着,晓阳也在努力着。
ICU治疗34天后,晓阳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在吕建磊护送晓阳去普通病房的路上,父母激动得老泪纵横,对他连声道谢。今年2月10日,晓阳康复出院。
患者心脏反复“罢工”,体外生命支持创造新生奇迹
4月6日,一名68岁男性患者因风寒感染引发病毒性心肌炎、反复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电风暴。黄康组织会诊时,患者仍在反复发生心室颤动,心搏骤停。黄康认为,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并发心搏骤停、心源性休克,心电极不稳定,随时有再次心搏骤停风险,有必要转入ICU进行治疗。
“经过ICU团队血流动力学严密监测,进行药物处理后,患者胸痛、胸闷症状缓解,但仍有频发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首席专家吕爱莲教授联合麻醉科、血管外科、心内科进行多学科MDT讨论,认为患者有进行ECMO人工心肺支持明确指征。
黄康和副主任刘敏立即集结科室ECMO团队,决定对患者采取清醒状态下,静脉血经氧合后输送到动脉VA-ECMO的治疗。在超声及介入引导下,ECMO团队与该院血管外科密切配合,精准穿刺股动、静脉,通过实时影像引导确保导管准确定位。ECMO成功启动,患者循环保持稳定。
生命通道已经打开,如何维护至顺利撤机?医护团队为患者实施24小时“精细化凝血”管理,以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确保其病情稳定。
患者在ECMO支持期间,全程保持清醒,不仅能自主进食、参与康复训练,更能防治肺部感染,同时还能以乐观心态与医护团队沟通配合。术后第7天,经全面评估,ECMO顺利撤机。
14天的救治后,患者各脏器功能持续得以改善,血糖、炎症等情况均得到有效控制。4月20日,患者康复出院。
“清醒ECMO支持,是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黄康表示,预防病毒性心肌炎,若出现胸闷心慌、发力时头晕、呼吸急促、高热不退、无原因腹泻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用人文关怀守护生命
尊重生命,ICU更为暖心
“身为重症医学科医生,我们每天都在与生死打交道。在这里,我们见证了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每一次生死离别,都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黄康说,“并不是所有的抢救都能成功,那种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感受到温暖和尊严。”
去年上半年,一名老年患者因为癌症晚期合并严重休克,住进了ICU。当时她的身体极度虚弱,无力说话。医护人员为她翻身时,她总会带着无奈的眼神点点头。
虽经过对症治疗,但老人剩下的日子在预料之中。“奶奶您最想要什么?”“阳——光……”这个需求让医护团队惴惴不安,窗外只有三月的小雨,如何在病房里“创造”阳光?
黄康立即组织医护团队与家属协商,通过“家庭会议模式”,为奶奶制定了舒缓治疗方案,其中包括亲情陪伴计划等。经过调配,把老人转入走廊最后一间特别布置的、能面向阳光的舒缓病房,并同意家属陪伴。
“床边的手机里,播放着我们协助家人精心剪辑的家庭故事,放着舒缓的音乐,桌上摆上温馨的鲜花……”黄康说,那一刻,老人的眼神精神了许多……“奶奶,您还有什么想做的事吗?”老人用手指了指窗外的天空,大家心领神会,一起轻轻扶着老人坐在轮椅上,看火红的夕阳西斜……最终,奶奶在大家的陪伴下,走得很安详。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