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伤口也可能致命,这3个误区很多人还在踩 | 世界破伤风日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14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姚瑶)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世界破伤风日”,很多人认为破伤风只有大伤口才会得,从而因“轻视小伤口”险些引发破伤风。前段时间有一名患者被生锈铁钉扎了脚,觉得伤口小没在意,随后出现肌肉僵硬、张口困难,幸亏送医及时才没危及生命。今日,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骨伤四科陈希龙主任,结合骨伤科临床经验,拆解破伤风的“隐藏风险”和正确应对方法,教大家避开“小伤拖成大病”的坑。

  哪些伤口最容易“招”破伤风?

  很多人以为“伤口越深,破伤风风险越高”,其实不然。陈希龙介绍,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更偏爱缺氧、污染的伤口环境,4类伤口尤其要警惕:

  污染性伤口:被生锈金属(铁钉、铁丝)、泥土、动物粪便污染的伤口。

  深且窄的伤口:比如钉子扎伤、木刺刺伤,伤口深处易形成缺氧环境。

  有坏死组织的伤口:比如严重擦伤、烧伤后,局部组织坏死会滋生细菌。

  开放性骨折伤口:骨折后骨骼暴露,伤口与外界接触面积大,易被污染。

  哪怕是看似“不严重”的小伤口,只要符合以上特点,都可能成为破伤风杆菌的温床。

  受伤后这么做,远离破伤风

  陈希龙表示,预防破伤风的关键在“受伤后24小时内”。正确处理分3步,普通人在家就能操作:

  彻底清洁伤口,减少污染:先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冲洗伤口(至少5分钟),再用碘伏或医用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不要直接往伤口深处涂酒精,避免刺激);如果伤口里有异物(如泥沙、碎渣),用无菌棉签轻轻挑出,挑不出别硬抠,及时就医处理。

  判断是否需要打破伤风针,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从未打过破伤风疫苗的人,无论伤口大小,只要有污染或较深,必须打破伤风针;打过疫苗但超过5年的人,若伤口污染严重(如生锈金属扎伤),需要补打破伤风针;打过疫苗且在5年内的人,若只是轻微表皮擦伤,清洁消毒后可观察,若伤口较深仍建议咨询医生。

  后续观察,出现异常及时就医:破伤风潜伏期通常为7至14天,受伤后若出现肌肉僵硬(尤其是颈部、背部)、张口困难、咀嚼无力、抽搐等症状,别犹豫,立刻去医院急诊,越早治疗风险越低。

  这三个误区,千万别踩

  陈希龙表示,在临床中,很多人因误解耽误破伤风预防,常见误区有3个:

  误区1:“小伤口不用管,结痂就没事了”

  哪怕伤口只有针尖大,只要被污染,破伤风杆菌仍可能在伤口深处繁殖。去年,有一个学生被生锈圆规扎了手指,没处理也没打针,后来出现面部肌肉抽搐。到医院就诊,确诊破伤风后,治疗了1个多月。

  误区2:“打过一次疫苗,终身都不用打了”

  破伤风疫苗保护期为5至10年,超过保护期后,体内抗体水平会下降,再次受伤仍有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免疫力较低,更要重视补打破伤风针。

  误区3:“伤口不出血,就不会得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不依赖“出血”存活,只要伤口有污染且形成缺氧环境,哪怕没出血,也可能引发感染。比如,被生锈铁丝划破皮肤,虽没出血但有划痕,也建议消毒并评估是否需要打疫苗。

  陈希龙提醒,破伤风不是“罕见病”,是可防可控的病。尤其对于外伤患者,伤口处理及疫苗接种非常重要。预防破伤风,不是“受伤了才重视”,而是把“正确处理伤口”的意识融入生活——小到扎伤、擦伤,大到骨折、烧伤,多一份细心就能少一份致命风险。

【作者:杨云龙】 【编辑:肖彪】
关键词:破伤风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