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塞拉利昂:援非医生笔下是乡愁,心中是患者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6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媛 通讯员 范憬怡 赵晓华)当金桂的香气弥漫在长沙的街头,万里之外的塞拉利昂弗里敦也将度过一年的雨季。国庆中秋假期,身处塞拉利昂中塞友好医院的刘波正借着应急灯和头灯的光线,在突然断电的手术室里完成手术。

  刘波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2025年3月,刘波作为中国(湖南)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员,奔赴万里之外的非洲,开启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工作。

   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刘波心里满是牵挂,他想将思念融成一封中秋家书。提笔时,晨空刚泛起微光,塞拉利昂的时区比国内晚8小时,国内此刻已接近傍晚,很快应是万家灯火。刘波说,中秋当天,医疗队会一起煮点家乡的茶叶蛋,对着天边的圆月遥祝祖国安康、家人平安!   

  用“望闻问切”对抗医疗困境

  “一晃半年过去,我们在这边一切都好,队友们团结友爱,就像亲人一样互相照应,工作时遇到复杂病例,一起讨论;闲暇时会一同在地里整理青菜苗、除野草和非洲大蜗牛;谁的生活用品不够了,大家主动分享;就连平时做饭,也会轮流露一手私房菜,烟火气十足,也冲淡了些许乡愁。”刘波告诉记者,当地民众对中国和中国医疗队的尊重和信任让大家充满了动力,每次诊疗后当地居民那句真诚的“Thank you, Chinese doctor!(谢谢,中国医生)”让医疗队员觉得什么都是值得的。

  缺水缺电、简陋的病房、短缺的诊断设备……与这些困难博弈,是刘波以及医疗队队员们援非工作的日常。“这里的困难超出想象,但患者的眼神让我们无法退缩。”刘波这样描述初到塞拉利昂的感受。

  缺水缺电是家常便饭,手术进行到关键环节突然断电时,队员们早已习惯穿着湿透的手术服,借着应急灯和头灯继续操作;没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刘波就靠着临床积累的“望闻问切”功夫,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精准判断病情。

  前不久,一名车祸受伤的华人司机被车窗玻璃多处割伤,特别是臀部和大腿处伤口很深,鲜血直流。而驻地条件有限,无法精确定位玻璃等异物位置,刘波只能在急诊手术中戴着手套在伤口里用指尖一点点地感触玻璃的位置再将其取出,而尖锐的玻璃残渣随时有割破手套的风险。所幸在不懈努力下,经过1个多小时奋战,终于将深部的十余枚玻璃残渣全部取出并及时止血缝合伤口。

刘波(左一)正在为华人司机进行手术。均为医院供图

  疟疾是塞拉利昂的 “头号杀手”,刘波和队员们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也时刻面临感染风险。非洲蚊子肆虐,虽然努力防范,但大家在门诊接待疟疾患者、外出医疗过程中总难免被蚊虫咬伤,有时候发热乏力会持续很多天,甚至出现头痛等症状,但所幸中国援助的青蒿素类药物疗效可靠,大家也都能在治疗后好转,继续坚持工作。

  5G远程医疗,湘雅专家解塞拉利昂疑难病例

  “医疗援助不能只守在医院里,要让健康之光照进每个角落。”这是刘波常说的话。半年来,他和团队的足迹遍布塞拉利昂15个偏远部落和8个社区,累计开展32场义诊活动。

  在矿场,他们为矿工提供职业健康检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尘肺病预防知识;在孤儿院,他们不仅为孩子们诊治疾病,还带去国内捐赠的糖果和文具,当刘波看着孩子们接过礼物时灿烂的笑容,他总会想起自己远在中国的一双儿女。

刘波正在进行义诊。

  除了义诊,健康宣教和急救培训同样刻不容缓。在“中国-塞拉利昂第一目击者培训中心”,刘波手把手教当地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心肺复苏、创伤止血等技能。46场培训下来,150名“本土急救员”顺利结业,他们带着从中国学到的技能,成为守护家乡的“生命卫士”。

  “只有让当地医护人员强起来,援助才有长久意义。”刘波的理念,正是源自湘雅二医院援非半个世纪来的坚守。

  据介绍,1963年,在国家援外医疗号召下,湘雅二医院派出医疗队员赴非洲阿尔及利亚,正式开启了长达62年的援非工作。1973年,湘雅二医院的援非足迹开始向南拓展,在塞拉利昂播下了健康的种子。52年间,52名湘雅二医院的医生接力前行。现在,刘波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成为这支光荣队伍中的一员。

  今年8月,在中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塞拉利昂第一目击者培训中心、中医药中心、远程医疗中心”揭牌,刘波参与了三大中心的筹建工作。

  在第一目击者培训中心,他手把手为非洲的学生们逐个培训心肺复苏和海姆利克急救法;远程医疗中心则打破了时空限制,通过5G技术让湘雅二医院的专家远程指导当地医生诊治疑难病例。

  “这三个中心填补了当地医疗领域的多项空白,是中国援非的新里程碑。”刘波介绍道。在远程医疗中心启用当天,他们就通过视频连线,为一名罕见消化道疾病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让患者足不出国就享受到了中国的医疗资源。

  从1973年到2025年,从一个药箱到三大医疗中心,从单一诊疗到培训赋能,湘雅二医院医疗队员同千千万万个中国援非医疗队员一样,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在塞拉利昂播撒下健康的种子。而他们的故事,正是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的生动见证。

【作者:徐媛】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援非医生 中秋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