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足球时肩关节“脱轨”自行“掰回去”?医生说危害太大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5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石颖钰 朱文青)眼下“湘超”的热浪激发着年轻人更加热爱足球。21岁的刘江(化名)在最近一次足球比赛中为了争抢头球不慎摔倒,手臂下意识撑地,只听啪的一声,随即右肩传来剧痛,肩膀形状也变得异常,队友判断他的肩关节发生了脱位,在现场为他进行了紧急复位。但之后肩膀总是感觉“松松的”,使不上劲,还隐隐作痛,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运动医学科就诊后,被诊断为肩胛盂前下方骨折。该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余敏表示,肩关节“脱轨”后自行“掰回去”,当心造成更大损伤。
自行“掰回去”需警惕神经血管的隐形危机
“患者入院后,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评估,发现他的肩胛盂前下方的盂唇撕裂了。更严重的是,巨大的脱位力量竟然将肩胛盂的边缘撞击成粉碎性骨折。”余敏介绍,医学上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肩胛盂前下方骨折(Bony bankart损伤)。这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损伤,通常由肩关节前脱位引起,涉及关节盂前下方的撕脱性骨折及盂唇、韧带复合体的损伤。患者目前肩胛盂的边缘缺了一块,会导致关节不稳,肱骨头很容易滑出去,轻微外力就可能再脱位。
很多人觉得关节脱位,找个懂的人“掰回去”就行了。但事实上,肩关节复位之前,脱位的肱骨头可能对血管和臂丛神经造成压迫损伤。
如果压迫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手臂麻木、组织缺血,甚至会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手臂功能。因此,一旦发生肩关节脱位,正确的做法是:用围巾或绷带临时固定患肢,立即前往附近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安全复位,并第一时间评估神经血管状况。
如何选治疗方案,关键看“地基”损伤程度
关节复位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选择治疗方案,核心依据就是影像学检查结果。
余敏介绍,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初次脱位,对于活动要求不高,可以考虑保守治疗,即短期固定后,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通过强化肩周肌肉来增加稳定性。
如果患者属于反复脱位,肩关节稳定性差,甚至出现了骨性缺损,特别是对于年轻、运动需求高的患者,手术治疗往往是最佳选择。一旦肩胛盂骨性缺损,肩关节稳定性结构缺失,保守治疗复发率极高。反复脱位会加速关节软骨磨损,导致提前出现关节炎。
微创关节镜技术,精准修复“破碎的关节边缘”
上述患者年轻且有强烈的运动需求,运动医学科团队为他实施了关节镜下微创修复手术。通过3个几毫米的小切口,医生精准地将撕脱的骨折块和盂唇组织复位到原位,并将它们牢固地重新固定在肩胛盂上,恢复了肩关节稳定性结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进入个性化康复阶段。
余敏提醒,运动损伤发生后,首先要保持冷静,切勿慌乱,更不要让他人随意、粗暴地进行复位。应就地取材(如利用围巾、毛巾、绷带等),进行妥善固定,尽快就医。在完成关节复位后,要遵从医嘱完成X光、CT或磁共振等检查,明确损伤的具体类型和程度。这是制定后续精准治疗方案的依据。
对于首次脱位的年轻患者,不要轻信经验之谈,必须咨询运动医学专科医生,接受专业评估。一次科学的处理,是避免其发展为“习惯性肩关节脱位”的良好保障。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