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障碍”在学生群体增多?并非抑郁症,需要被理解和扶一把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5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张璋)记者今日从湖南航天医院了解到,9月中下旬以来,该院精神心理卫生科就诊的学生有所增加,其中部分人自我怀疑“我是不是抑郁了”。他们自述,入学前状态都正常,没几周就出现低落、失眠、没胃口的现象。该院精神心理卫生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张拯平表示,这类困境多属于“适应障碍”,并非抑郁。它是环境突变引发的“心理水土不服”,及时识别、正确疏导,很快就能走出困境。
开学遇坎不奇怪,不少人碰到过
“高中时我只要把题做对、把作业写完,就啥都不用愁。”19岁的小林(化名)坐在诊室里,手指反复捻着校服袖口的线头,声音压得很低,“可来长沙上大学后,一切都乱了:宿舍里没人像高中同桌那样聊课题,大家戴着耳机敲电脑,我借个充电器都要在心里练好几遍;食堂菜偏辣,每次吃都得配半瓶水;专业课老师讲得快,下课想提问,周围同学都在收拾书包……”渐渐地,小林开始躲着人群走。白天窝在宿舍床上,连脸都懒得洗,高中时每天必打的篮球,现在路过球场都会绕着走;夜里更是难熬,翻来覆去到凌晨4时还没睡着。直到辅导员发现他连续缺课3天,陪着他来医院,小林才红着眼眶说:“我觉得自己好糟糕,好像怎么都融不进这里。”
接诊医生张拯平解释,这类学生没有长期心理疾病史,困扰他们的关键点不是“情绪本身”,而是“环境变化”。从被老师、家长安排好一切的高中,突然进入要自己管时间、处关系、做规划的大学,这种高强度的“全方位失控感”,对心理准备不足的年轻人来说,是一场隐形的应激考验。
区分适应障碍和抑郁症,关键看诱因
“当有同学发现自己陷入‘不想动、睡不着’的情绪迷雾,可能就会担心自己是不是抑郁了,其实两者的区别很明显。”张拯平表示,首先要搞懂什么是适应障碍,这是一种可辨识的心理社会应激源,如开学、转学、失恋、工作变动等具体生活变故出现后1个月内产生的,以情绪和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为主的、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状态。其特征在于,症状的内容、严重程度与应激事件的性质、影响程度直接相关。
其次要分清适应障碍和抑郁,关键看诱因。通俗说,抑郁症更像是一种“内源性”疾病,可能没有明确的外部诱因,情绪低落是弥漫性的和持续性的,甚至会影响基本的生理功能如饮食、睡眠,并伴随强烈的自我否定、无价值感、缺乏快感。哪怕没烦心事,抑郁症患者也提不起劲,还可能影响吃饭、睡眠,伴随强烈的自我否定、无价值感;但适应障碍的痛苦,都事关具体生活变故,只要应激源消失(比如适应了校园),症状通常会显著缓解甚至消失。
别让“小不适”拖成“大麻烦”
“有人觉得‘适应障碍就是矫情’,忍忍就过去了,这其实是误区。”张拯平介绍,适应障碍处在心理健康的“灰色地带”,它既是对环境变化的正常反应,但反应强度和持续时间又超出了常态,已经属于需要干预的心理问题。
如果不管不顾,小麻烦可能拖成大问题,部分严重的适应障碍也可能迁延不愈,甚至发展成更严重的抑郁症或焦虑症。“它就像一个警钟,提醒我们成长遇到了坎,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扶一把。”张拯平表示,它的可逆性和预后良好,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通过科学认识与积极干预,绝大多数学生能走出迷惘,重新找到方向,变得更加坚韧。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