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穿越时光的长沙火车站纪实
2017年2月21日,为期40天的2017年春运圆满收官。长沙火车南站共发送旅客655万人次,2月18日,到发客流总量20.3万人次,再创春运历史新高。
今年春运是长沙火车南站东广场开通、“双广场”运营以来的第一个春运。
当高铁成为长沙人铁路出行的首选,长沙火车南站人气越来越旺的时候,长沙地标性建筑——长沙火车站悄然走过40年风雨。
“不惑之年”的长沙火车站,正如一位成熟的中年男子,或许远离了喧嚣,却沉淀出时光的味道。
经典的建筑承载城市记忆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长沙人而言,长沙火车站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岁月的记忆。
1911年,小吴门火车站建成,它是长沙历史上第一个火车站。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京广铁路老线与市内主干道有七处平交,严重阻碍交通,急剧增加的客流量使老站不堪重负。
1974年起,新长沙火车站建设开始筹备工作。
1975年,铁道部正式批准长沙新客站的建设,选址于长沙东边的一片郊区。
根据《长沙铁路车站建设工程提纲》记载,长沙铁路车站共计有10多个项目,相当于四座湘江大桥的投资总和,工程量巨大。
对于新站的建设,长沙市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20世纪50年代前后出生的城区居民,几乎都参加了火车站的义务建设。
1977年7月,长沙火车站建成通车,落成典礼被特别安排在国庆节举行。
那时的长沙人更喜欢叫长沙火车站为长沙车站新客站。长沙火车站是当时全国第二大火车站,仅次于北京火车站。
随着长沙火车站的开通,周边的人气渐旺,车流、人流、财富流逐渐汇聚于此。这里,渐渐成为长沙最繁荣的中心地带。
看到那一抹红色 就知道到了长沙
对于生活在外地的长沙人以及生活在长沙的外地人而言,长沙火车站的那一抹辣椒红,是到达故乡思念彼岸的指引,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游子情。
很多人都说长沙火车站钟楼上矗立的,是代表长沙人火辣性格的大红椒。不少人坐火车来长沙,即使未见“长沙”二字,但只要看到这一抹形式辣椒的红色,就知道自己到了长沙。
长沙火车站建设采用的主要结构是“方盒子+钟楼+火炬”,方盒子是指下面的主楼,钟楼是为了方便大家看时间准时乘车,火炬则是为了体现长沙元素。
火炬这一元素有比较特殊的政治意义。湖南是毛主席的家乡,长沙又是毛主席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城市,火炬代表“星星之火”的源头,体现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
关于这个火炬的设计还有一个小插曲,即火苗到底朝哪个方向为好?经过2个多月论证,火苗最终确定为朝上,体现“风平浪静,国泰民安”。
听到“东方红”,还是会对一对时间
“东方红,太阳升……”每个整点,熟悉的《东方红》乐曲便会响彻火车站广场。这个约定40年不曾改变。
“我们有一支团队专门负责对时,从最初的听广播对时,到现在的卫星定位自动校时,确保火车站时钟的准确。”广州通信段长沙通信车间相关负责人说,在刚建成时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工作人员用收音机收听广播,根据当时天津报时台的播报来确定时间。90年代初开始,根据电视上的时间进行调试。中央台整点会有时间显示,工作人员便选择在整点进行对时。“2013年,钟楼时钟经过了建成以来的最大一次维修,在保持钟面外观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了多项国内最新技术,控制系统采用国内最先进的GPS卫星定位系统自动校时,确保极少出现误差。”
尽管长沙火车站逐渐退去客流中心的光环,但这里依然一派车水马龙。站前广场,时不时有外地游人,拿出手机,咔嚓一声,定格“来此一游”的欢腾瞬间。每当“东方红”响起,人们还是会不自觉的掏出手机对一对时间。
40年风雨,长沙火车站,已经融入长沙的血脉,刻画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
编辑|张炎炎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