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折腾爱闯荡,湖南大学生物学院“四小花”直博保送清华北大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俊 通讯员 李潇 沈思桐 吴荟饶)从“国际竞赛银奖”到“三进顶级期刊”,从“校院优秀荣誉”到“双创项目领队”……近日,湖南大学生物学院2019级学生吴雨晗、李欣然、靳跃直博保送至清华大学,徐启姮直博保送至北京大学。“四小花”直博保送清北的故事羡煞网友,“爱折腾爱闯荡”是她们共同的标签。
从害怕实验室到“闯荡”实验室
回想与“实验室”的初遇,吴雨晗总是用“胆怯”形容,她说:“加入科研导师课题组是我大学时光里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是一开始我很害怕去实验室,好在身边的师兄师姐耐心指导帮助,我逐渐也可以独立完成实验了。”
逐渐适应实验室的节奏后,吴雨晗开始以负责人的身份“组队进军”更多赛场,其中最令她难忘的是参加2022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iGEM)的比赛经历。
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于2003年创办,是生物学领域一年一度的国际顶级大学生科技赛事,也是涉及化学、数学、计算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交叉合作的跨学科竞赛。2022年iGEM竞赛共有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支参赛队伍同场竞技,其中包括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耶鲁、剑桥、清华、北大等国内外一流高校,首次参赛的湖南大学代表队(HNU_China)以优异表现获得银奖。
“团队参赛项目聚焦解决长存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中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以大肠杆菌为模式生物系统,通过基因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手段在大肠杆菌体内完成无机磷酸的可控性吸收、储存、释放,回收利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过剩磷酸用于工业生产,实现磷资源可持续发展。”吴雨晗介绍,在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相关专家的指导下,队员们实地去洞庭湖监测点进行样本采集和环境考察工作,对湖南本省水域环境治理情况深入了解,推动项目由理论到实践的思维创新。
李欣然从小对生物知识非常感兴趣,大一时她便进入朱海珍教授负责的医学病毒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在这里,她不仅学会了“怎么做实验”,更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研究思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令她收获满满,并在本科期间参与了三篇免疫学相关论文。她说:“那些看似遥远的生物学知识,其实每天都在无穷无尽地上演,许多推进时代发展的‘大发现’都离不开对这些‘小问题’的琢磨。”
“新鲜感”是保持热爱的“秘密武器”
在靳跃的眼里,本科的学术经历仿若一条“闯关升级之路”。准备竞赛时,她和队友组建了一个名叫“养果蝇快乐小工”的三人群,哪怕是一个小问题,都能让他们在吃饭时激烈地讨论起来。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科研挑战,不断给自己创造“新鲜感”是靳跃保持热爱的“秘密武器”,比如经常脑补做解剖实验时果蝇的心理活动、在等待实验结果的间隙想象各种炫酷的实验场等等,“做实验搞科研终究是场‘硬仗’,还是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找乐子’!”
靳跃坦言,在“闯关路”上自己也曾有过低谷期,少不了导师、师兄师姐、舍友们的鼓励。业余时间她还报名了舞蹈课,常去旁听感兴趣的音乐鉴赏课,在丰富的活动中调整状态。
科研之余,徐启姮也活跃在校园里各个角落,她说:“学业与研究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们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大学应该是一个探索多种可能性的地方。”
着迷于球类运动的徐启姮是院篮球队和足球队的一员,学院青志协的公益活动也留下了她的身影,通过参与手工社团她也对工艺品制作与DIY产生了浓厚兴趣……丰富的课余生活让徐启姮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面对实验任务的焦灼、保研准备的焦虑,她也总能通过“时间管理”行之有效地迎战消极情绪,球类运动和长跑是她放松解压的首选“利器”,“这像是一个蓄能的过程,我在运动和娱乐的过程中重新充满能量,再投身到下一阶段的任务中去。”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