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情缘∣黄伯云:祝福晚报"身居长沙影响天下"
段欣妤
他是一个整天都在奔跑的人,与世界上最硬的材料打交道的人,为此,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汗水,而长沙晚报是他这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忠实见证者。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
“我家里一直订阅晚报,好多年了”
2015年7月25日,酷暑时节,烈日炎炎。下午3时,记者来到了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在一间小会议室里见到了黄伯云院士。当日是周六,这位年近七旬的科学家没有休息,正在和同事讨论项目验收的问题。
等了不一会儿,黄院士便推开接待室的门,笑着和记者打起了招呼:“你们热不热啊?我们到隔壁去聊吧,凉快些!”这已是记者第四次见到这位科学家,但和他“零距离”接触还是第一次,黄院士平易近人的语气、亲切和蔼的笑容,一下子就消除了记者的紧张感。
“坐坐坐,我给你们倒茶。”黄院士热情招呼我们入座后,记者首先送上了当天的长沙晚报。黄院士眉头微蹙、眯起眼睛,拿着报纸看了一会儿,笑着说道:“这份报纸我桌上就有,我家里一直订阅晚报,好多年了!”
随后,记者送上了第二份礼物——黄院士的相册以及装有照片的U盘。“这是您在鑫航机轮项目开工仪式上发言的照片,这是您参加科学宣传活动的时候,这张是参加科交会的时候,我们的记者也记录了下来……”作为黄院士的“粉丝”,记者如数家珍般给黄院士介绍。黄院士惊喜地说:“这很棒啊!很棒!你们真的用心了。”而记忆力很好的他对每张照片的时间地点都记得非常清楚。
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上晚报
说起晚报,老爷子瞬间就想起了自己何时与晚报结缘。“我当年从美国回来的时候,你们的记者就采访了我,那应该是我第一次上晚报。”1988年,年轻的黄伯云在美国完成博士及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携妻带女,回到了岳麓山下的母校——原中南工业大学工作。
“晚报非常及时、准确,而且版面丰富,可读性很强。我有时候看完新闻(电视)以后,想再找到深入、详细的报道,都会找到晚报,它会对重要的新闻进行解读,这点做得很不错!”黄院士用略带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和记者分享他多年来的读报心得,“你们的解读很到位、迅速,这非常不容易,这需要深厚的新闻、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积淀,也要有很好的笔墨功夫,你们做得很好!”在采访中,黄院士反复称赞晚报报道“详细、深入”。
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家,黄院士毫不吝惜表达他对晚报的喜爱:“我最近特别关注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有时候做材料领域的报告、参加一些高科技论坛,需要的很多信息都是来自晚报。”黄院士一边用手做剪刀状一边笑道,晚报的资料给了他很多帮助,他办公桌上就保留着许多从晚报上剪下来的重要信息,并做成了一个剪报集。
晚报记录他最值得铭记的时刻
“您生命中有很多开心的日子,但我想2005年3月28日是非常值得铭记的。”当记者试探着勾起黄院士对这天的回忆时,他哈哈大笑起来:“是的!是的!这是我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日子。”那一天,这位放牛娃出身的科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代表获奖人员发言。
晚报与黄院士一起记住了这天,以“崛起的中南大学”为主题,拿出了7个版面全方位报道中南大学,成为该校师生员工了解此次颁奖情况和学校建设的首选报纸。应中南大学校方要求,晚报提供了6000份报纸,让中南大学的师生员工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你们当时就有记者和我一起去了北京,相处了三天。”黄院士右手撑着腮边,双眼看着窗外,细细回忆。2005年3月28日,黄院士的慢性咽炎又发作了。作为惟一发言的获奖代表,如果当着全体与会人员的面讲话咳嗽,也许会给他留下终身遗憾。但从长沙带来的抑制咳嗽的速效药只在40分钟内有效。
“我反复计算,最好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获奖代表合影后的那个间隙再服药,这样药效就可以持续到上台发言。”黄院士一边捏着自己的嗓子,一边说:“上台时我心情非常激动,整个过程都没有咳嗽,靠的就是在台下反复练习和精神支撑。”忆起当年,黄院士双眼都变得十分明亮,显得非常兴奋。而据当时的晚报记载:“黄校长的声音特别宏亮,字句清晰,反映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积极向上、为祖国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
记者在长沙晚报的资料室找到了这期报纸,当期的头版头条为《胡锦涛为黄伯云颁奖》。翻开有些泛黄的报纸,晚报浓墨重彩地报道了全面解析其人其事的《本色黄伯云》、《记者眼中的黄伯云》、《黄伯云的3月28日》,留下“试管婴儿之母”卢光琇等科学家祝福的《四个瞬间、四种表情》,以及《兼收并蓄和谐美》、《炭/炭团队英雄传》等一系列报道。当时的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李健看了报道后连声赞叹:晚报新闻敏感性强,反应快,格调高,为中南大学此次获殊荣锦上添花。
所有的工作都是为教育服务
在黄院士的人生中,中南大学四个字早已深深地刻入了他的骨血中,少年时求学、成年时工作、今时今日的矢志不渝,都与中南大学息息相关,晚报也记录了他与学生们、同事们之间浓得化不开的深情。
“用户是上帝,教育也是一样,浅一点说我们是育人,深一点说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说起自己的教育理念,黄院士的表情变得专注而认真,身兼数职的他实际上所有的工作都是为教育服务的。“中南大学合并初期,我们南校区迎新,有家长送学生来上学,看到学校条件不是很好,显得有些失望,当时我心里就很难受,并下定决心要把学校环境建得更好。”
正是因为这样的信念,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后,中南大学面貌焕然一新。2009年2月16日,中南大学新校区启用。“当时学生们坐在新的体育馆,自发构建一个个波浪的人潮画面,举着牌子拼出了‘我爱长沙、爱我长沙’,场面令人感动。”说到这里,黄院士兴高采烈地用手比划波浪的样子,显得非常“萌”,言语中谈及学生、学校,满是自豪感。
黄院士和同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人动容。卢光琇曾借晚报感谢黄院士对她多年来从事的生殖与遗传科学事业给予的支持:“内心里非常感谢这位为人正直、胸怀宽广的校领导!”
对话黄伯云
长沙晚报:2011年11月2日,晚报报道了《跟中南大学牵手半个世纪 黄伯云功成身退》,那您退休后在忙些什么呢?
黄伯云:我当时退休是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了,但是科研工作还在继续;此外,我还有科协的工作,主要是开展学术活动、进行科普宣传、推动科学进步。现在我和以前一样,每天早上吃了早餐以后就到办公室、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经常是整个楼里面的人都走了,我还在。
长沙晚报:您一生都在从事科研工作,觉得快乐吗?
黄伯云:有人觉得看一场电影、吃一顿好的、跳一场舞是快乐,但我觉得做科研工作还是最快乐的,每解开一个难题、取得一个进展都是很满足的,在艰苦之后获得的成就不像短暂的快乐,它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快乐。
长沙晚报:在长沙晚报60岁生日之际,您对晚报有什么期望吗?
黄伯云:希望晚报继续发扬特色,以往晚报在国家政策的宣传、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生活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报道,以后也希望能继续发扬这些优势,越办越好、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长沙晚报》不仅仅是在长沙,而是身居长沙,影响天下。
人物名片
黄伯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原校长。长期从事粉末冶金和新材料研究,获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005年,他率领团队完成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该奖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打破了欧美的技术垄断。
点赞黄伯云
他是一心扑在材料上的科研专家,他是打破欧美技术垄断的湘籍志士。他和很多知识分子一道,擎着科学的旗帜,助力中国梦顺利落地。我们见证过他在人民大会堂的荣耀,也感受过他的平易近人。透过我们,你可以看到,从放牛娃到名扬世界,从中南校园到科技殿堂,他都带着自己的诚挚湘情。
——文峰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