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情缘|"试管婴儿之母"卢光琇:我和晚报是老朋友
卢光琇。长沙晚报记者 刘琦 摄
卢光琇与初为人父的中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罗优群一家合影。 长沙晚报通讯员 谢卓 摄
何清隆
七十多岁本是颐养天年的年纪,而她却依旧屹立在科研一线,用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为人类生殖遗传和优生优育工程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她就是湖南乃至华人世界的一块烫金名片,被誉为“试管婴儿之母”的卢光琇。
浓密的卷发,时髦的打扮,灿烂的笑容……再次见到卢光琇,她给人的感觉一如印象中的平易近人。“我和长沙晚报是老朋友了,很高兴见到你们。”还未落座,她亲切的话语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在位于长沙高新区的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里,我们和卢奶奶一起回忆起她与长沙晚报那份挥之不去的情缘。
每天看晚报,遇到好报道就做成剪报
“我订了长沙晚报,而且每天都有人送到办公室,每天都看的。”说起长沙晚报,老人家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我现在每天坚持看报,报纸能让我得到第一手的政治经济民生讯息。特别是长沙晚报这份本土报纸,我在长沙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现在的事业也扎根于此,通过长沙晚报能及时了解发生在长沙的各类新闻,你们的报道也是最及时和最贴切的。”
时政要闻、经济热点、民生实事……从老人的谈吐可以看出,她不是那种只知埋头在实验室和工作台上的“老古板”,本领域以外的知识,她也能信手拈来,说得头头是道。“长沙晚报的版面很活,与时俱进;内容也很贴近人民,我很爱看,遇到好的文章我还裁剪下来做成了剪报。”卢光琇一边说一边拿出她的剪报本给记者看,厚厚的笔记本上精心贴满了各式各样的报道,有些文章还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了标注和点评。
卢光琇出生于长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卢惠霖是中国医学遗传学奠基者之一,她从小就在父亲的熏陶下养成了爱读书爱看报的习惯。“1981年,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们在湖南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冷冻精子库,当时媒体铺天盖地地进行了报道。但是很多媒体都没有采访过我们,只是臆测,造成了一些失实报道。”卢奶奶回忆道,“当时人们的思想远没有现在开明,看到‘精子’、‘卵子’一类的词就以为是‘黄色’的东西。但湖南本地的媒体,包括长沙晚报对我们进行了实地采访,所以你们对精子库的报道在当时是最真实最科学最受我们肯定的。”
上世纪80年代就登上长沙晚报
谈起与晚报的结缘,卢光琇说:“我现在七十多岁了,可以说是长沙晚报最早的忠实读者之一,长沙晚报第一篇与我相关的报道见报应该是我参加的首届全运会。”当年还是初二学生的卢光琇特别喜欢打篮球,上世纪50年代她就入选了长沙市女子篮球队,代表长沙参加了湖南和全国的比赛。“我当时身穿11号球衣,在球场上敢拼敢抢,人送称号‘小燕子’。”
“我名字第一次出现在长沙晚报应该是在1981年,那年,我在父亲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冷冻精子库。”卢光琇回忆道,1981年,卢惠霖接到一个自称“无精之人”的患者来信,信中问到为什么有牛和猪的精子库,却没有人的精子库,“如果有,我愿意让我的妻子通过接受捐精者的精液来受孕。”当时卢光琇正在学习老鼠胚胎的培养,拿到父亲转来的这封患者的信之后,决定投身试管婴儿研究领域。她先是到北京郊区参观了一个牛的精子库。“那时候牛的精子库已经很规范了,卫生标准很严格,进去都要消毒。”卢光琇对记者说,回到长沙后,她成立了试管婴儿实验室,1981年底,卢光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冷冻精子库,她约来那个给她父亲写信的患者。最终,该患者的妻子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受孕成功,在1983年初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
翻阅着记者找出来的旧报纸复印件,卢光琇娓娓道来,“看,长沙晚报头版的报道还配了3张照片。”虽然是黑白照片,但从卢光琇的脸上分明可以看出她那份激动的心情。1988年6月5日,湖南省首例(全国第二例)试管女婴在长沙降生。同年6月7日,中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男婴又在湖南医科大学附二医院降生。三天内降生两例试管婴儿,卢光琇的生殖工程研究成果在国内占据了领先地位,并跃上了国际水平。
点赞长沙晚报的新闻敏感
谈及新兴科技的普及,特别是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卢光琇有感而发:“每一个新兴技术的出现,社会都需要一个过程来接受和应用,媒体在这个知识普及的过程中,将科学性、严谨性、趣味性结合在一起,让更多人了解原本晦涩难懂的科技,居功至伟。”
“我生命中几个重要的时刻,长沙晚报基本都进行了报道,真的很感谢你们。”卢光琇说道,“我印象深刻的报道有很多,比如2005年,我获得我国人口领域的最高奖——第五届中华人口奖时,长沙晚报记者采访了我,以《卢光琇:我愿为人类优生奉献一生》为题,对我的成长经历做了详细报道,更说出了我的心声,就是毕生致力于为人类优生优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现在,我已经七十多岁了,依然在为这个梦想而每天坚持在一线工作;还有,在我手中诞生的湖南首例试管婴儿章皿星以及中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罗优群在18岁时,双双考上大学来向我报喜,长沙晚报也对这一事件予以详细报道,让人们知道原来试管婴儿一样非常健康、非常聪明,在社会上掀起强烈反响。”
长沙晚报对政策及社会热点灵敏快速的反应让卢光琇感触颇深。“2014年,湖南省‘单独二孩’政策刚刚落地,长沙晚报记者便来采访我,以《他们睡在-196℃液氮罐等待苏醒》为题,提醒已经做过试管婴儿的单独夫妇,如果在我院冷冻了胚胎,可以直接申请解冻,省去了试管婴儿前期促排、取卵等复杂过程,对他们而言是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对话卢光琇
长沙晚报:您印象中的长沙晚报是什么样?期望中的长沙晚报应该是什么样?
卢光琇:我对长沙晚报的宗旨印象非常深刻,即“党的权威,人民的晚报”。长沙晚报是一份非常权威、非常大气的报纸,有很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社会热闻、政经新闻,做到了严肃性与话题性的和谐统一,在党报中非常有特色,内容很完整。期望长沙晚报能够一如既往地将湖南省、长沙市的官方声音及时传播出去,发挥正确导向作用,凝聚社会正能量,为长沙市和谐稳定做出进一步的贡献。当然,期望长沙晚报能够加大诸如医疗健康类民生新闻的报道,进一步增强实用性,多出精品,满足更多市民的民生需求。
长沙晚报:长沙晚报创刊60周年,您有什么寄语或祝福?
卢光琇:长沙晚报即将迎来60岁生日,首先向贵报表示衷心的祝贺。长沙晚报十分尊敬科学,近年来对我及生殖辅助、干细胞事业的进步做过多次报道,每一篇都颇具影响力,精品频现,我在此也表示衷心感谢。希望长沙晚报秉承“党的权威,人民的晚报”这一宗旨,越办越好,影响湖南,辐射全国。
人物名片
卢光琇
遗传学与生殖医学专家,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所长,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院长,是我国人类生殖工程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她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人类冷冻精子库,在辅助生殖技术和优生优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点赞卢光琇
她是湘雅名医,她被人们称为“试管婴儿之母”。从1981年到2015年,从黑白照时代到彩照时代,她一直是我们的特殊读者。透过她珍藏的剪报本,你可以看到长沙晚报的成长足迹,你也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她用科学创造生命,而我们关注科学的本真,因为我们相信它是推动社会前行的重要力量。 ——文峰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