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情缘丨李自健:从晚报报道里吸收创作营养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24日讯(记者 范亚湘)“我要一次次回故乡来,不断找寻创作的灵感;我又要一次次地出国去,通过我的画,将我们民族的善良美德和蓬勃生机不断地传播出去……”与李自健的对话,从这首小诗开始。这时,他正坐在位于湘江之畔的工作室内小憩。循着他的视线看过去,北去的滔滔江水和橘子洲,似一幅巨大的油画背景。室内漫溢着各色颜料的松节油气味,而他的背面,是即将竣工的巨大油画《南京大屠杀》。
“是《长沙晚报》帮我澄清了那些是是非非”
“你刚才朗诵的这段话,是你们《长沙晚报》第一次报道我时的一段话。那次,我从美国飞回长沙准备去西藏,你们的记者在我去机场前把我堵在了家里,我就盘腿坐在寓所的窗台上,接受了他的采访。”默想了一会儿,李自健很有把握地说。
那时,很多人还没有真正地了解李自健。有人说,他是擅长炒作的画家,他搞的环球巡回展赚了名声又赚了钱。针对这些说法,李自健抓住家乡报纸采访他的机会,予以了有力地回击:“炒作也许可以名震一时,但艺术靠的是以作品打动人心。至于赚钱,我的画展作品从未标过价,也从未拉过一分钱赞助,也不打商业广告,买我画的都是真正喜爱艺术的人,有的买主买下画后还借给我展出。钱有四只脚,人只有两只脚,人追钱追不上。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纯粹的画家……”
“是《长沙晚报》帮我澄清了那些是是非非,我当然记得。通过这次报道,我也感受到了《长沙晚报》的影响力!”他甚至可以很准确地说出那次采访他的记者的名字。
的确,自从有了那次报道后,一些奇奇怪怪的议论渐渐消失了,相反,很多人向他投射出敬佩的眼光。从此,李自健与《长沙晚报》建立了很好的互动,“只要我有时间,《长沙晚报》邀请我参加的活动,我都会参加。《长沙晚报》对我的采访邀约,我都接受。”
同时,当他需要媒体报道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长沙晚报》。“2008年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写生、义卖赈灾,2010年在长沙举办个人画展,2013年将第一幅《南京大屠杀》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等等……你们都有报道。”李自健对《长沙晚报》关于他的报道如数家珍。
游历四海而根在湖南的“犟骡子”
2014年5月28日,“李自健美术馆”在湘江新区洋湖总部经济区完成奠基仪式。该馆由李自健自行投资建设,建筑面积达16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大型公益艺术馆。而这些年来,他除了画画,主要精力就放在处理“李自健美术馆”的事务上了。“我要信守诺言,力争在2017年让市民去‘李自健美术馆’免费欣赏艺术作品。”
以艺术回报祖国和家乡是李自健多年的宏愿,“李自健美术馆”不仅凝聚了他的艺术理想和追求,也为各地艺术家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而在长沙市民眼里,“李自健美术馆”的建立,意味着李自健这位享誉全球的画家从此将“定居长沙”。人们不知道的是,早在2009年,李自健就离开他在美国洛杉矶山顶上那座豪华的艺术城堡,回到长沙定居。“这几年,除了外出办画展,我几乎没有离开过长沙。”
“湘江很美!为了开始第二轮‘人性与爱’油画巡展,我打算长时间住在长沙进行创作。我把画室建在湘江边上,平时放下画笔,站在窗边就可以远眺美丽的湘江,很多灵感和快乐就会自己冒出来。”
一说到家乡,李自健就激情四溢:“我这个人很奇怪,只吃得惯湖南菜。我除了能够说得好湖南话外,其他地方的话几乎一窍不通,跑了这么多个国家,却说不好一句英语。我在美国学习、生活、工作多年,也在美国购置了较大画室,但我却没有加入美国籍。我的户籍仍在长沙,我是一个快乐的长沙人!”
李自健个子不高,但浑身散着着一个湖南人的特质。难怪,他的第一本自传名为《艺术游侠》,第二本书名《我是“犟骡子”》。这两个不同的称谓正好印证了李自健潇洒不羁、云游四海的心路历程,也诠释了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奋进人生。
李自健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我家里订了《长沙晚报》,从2009年回到长沙后就开始订起。每当我画画累了,就会躺在我家楼顶的花园里翻看你们《长沙晚报》。你们报纸在2015年推出的‘抗战口述实录’系列报道我就很喜欢,看完后还专门将报纸保留了下来。我在琢磨,是什么样的力量使那些父子、兄弟,甚至还有女人走上了杀敌的战场?我有个想法,就是通过你们报纸的报道画一个‘抗战老兵系列’,我要好好地表达湖南人的抗战精神……”李自健很是直率地说:“一个聪明的人善于发现和吸收营养,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我从你们《长沙晚报》的报道里就吸收了创作的营养!”
没为《长沙晚报》做些什么而过意不去
长期以来,李自健通过他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完全忠实于自己的视觉和当时的环境,用比相片更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写实作品,激发着人们的共鸣。看李自健的作品,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完美享受。人们可以看见白云在飘,老人在笑,小孩在闹;也可以看见溪水悠悠,芦苇摇摆,黄犬奔跑;还可以看见流浪人在叹息,红花被在招展,母女在欢笑……
“佛教珍爱一切生命,为什么大师让一名画家来画血淋淋的大屠杀呢?”“要画!因为我就是南京大屠杀这场灾难的受害者和见证人。”20多年前,台湾星云大师和画家李自健在美国洛杉矶的这番对话,促成了以“杀•生•佛”为主题的惊世巨幅油画《南京大屠杀》的诞生,从此开始了它在全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展出的旅程。而这次竣工的画,是李自健第三次画《南京大屠杀》。
画面上是两个狞笑的日本军官,一个哭喊的中国婴儿与一名收拾尸体的僧侣。它展现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屠城的暴行。这一幅画蕴藏着画家的深刻感悟与人类的和平呼唤,是一幅让所有中国人永远过目不忘的油画。
“2014年我答应过,等这幅画竣工后,我就请你们《长沙晚报》专门做一次报道。我想,我们是否可以搞一个联动,就是将我这幅画的揭幕仪式放到你们《长沙晚报》创刊60周年的活动里面去。你看,《长沙晚报》一直以来都对我很友好,对我的帮助也很大,而我却没有为你们《长沙晚报》做点什么,确实很有点过意不去啊!”
【对话李自健】
长沙晚报:从1992年开始,您和您的画作云游了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球,绕了地球三圈半,这在当代艺术家中是绝无仅有的。您举办这个巡回画展的初衷是什么呢?
李自健:我的展览主题叫“人性与爱”。这几个字在今天很重要。作为一名艺术家,我用一生的努力在展现这几个字的精神。我创作了这些作品以后,又想用这些作品把我的精神追求传播到世界各地,唤起更多人对人性的关爱,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的尊重。
长沙晚报:您在艺术领域取得的这些成绩,其实也是跟您在慈善方面的一些善举是分不开的,这些年您是怎样做慈善的?
李自健:“人性与爱”是我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通过画作把它的精髓传递,是我的表达方式之一。尽量做一些慈善,也是努力的方式。有时候我看到各地的灾难,就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自觉地为受灾地的人们做一些事情。这本身也是我作品中的一部分,做了心里就快乐,就好象画了一幅好画,心里很满足。
长沙晚报:到今年,长沙晚报办了有60年了。请您点评点评我们《长沙晚报》。
李自健:我觉得一张报纸就应该像一幅画。《长沙晚报》的文风就要比其他同类报纸强,报道关注的角度也与同类报纸不同,印刷质量很高,也很稳定,还真像一幅画,特别是那些照片专版,很美的。当然,这幅画还是有瑕疵的,比如不精细,比如会出现错别字。
我听说报纸竞争很激烈,但我相信,有竞争就会有发展。我比《长沙晚报》年长一岁,我60岁时就表示要从新出发,也希望《长沙晚报》可以从新出发,深深地祝福他!
【人物名片】
李自健,男,湖南邵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油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海外特聘画家。20年来持续在30个国家与地区举办大型环球巡回个展,以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巡展传播人性与爱,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瞩目画坛。先后荣获“南京国际和平特别贡献奖章”及拜占庭“圣•约翰骑士勋章”。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