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正甫:借粮票

  前几天清理柜子,打开一个小包,里面躺着一张上世纪6O年代的粮票。拿在手里,马上就牵出了我情怀里的丝丝印记。一方小小的纸片,浓缩着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见证的是改革开放的一段里程。

  这是一张面额一市斤,由国家粮食部统一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那时候,国家经济落后,生活物资匮乏,粮、油、煤、布……凡与民生有关的每一项,都由国家计划定量供应,票证是个人生活物品的供应凭证。

  我家有两兄弟,大哥先于我参加工作,大哥时常有出差的机会,一出差,单位会开具介绍信,根据出差时间,凭本人粮簿到粮店换取定量的粮票。他牵挂家里,无论到哪里出差都会寻找免收粮票、或半收粮票的食品,不管好不好入口,肠胃是否适应,都会买来充饥。有时一两个月能省下三五市斤粮票。别看少,它可是家里断炊时的一份应急保障。

  一有了粮票,一家人就会竖起耳朵,打听各种相关供应消息。如粮店有一斤粮票买二斤的碎米,折扣收粮票的杂粮,都是喜讯,我们会牢牢逮住机会,千方百计让粮票的功能放大。一次,我的一位在粮店工作的同学提供了一个信息:明天他们粮店有红薯粉丝出售,一市斤粮票可买五市斤红薯粉。第二天,我揣着大哥从口中“抠”出来的三市斤粮票,早早赶到粮店。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粮店的铁门外已经挤满了一堆人,大家都拿着粮簿、粮票冲着那红薯粉来了。等到粮店门一开,人群像决堤的洪水一般往院子里涌。粮店工作人员一看阵势就知道僧多粥少。一面组织排队,一面采取应急措施:每人限购二市斤粮票的红薯粉。

  长长的队伍乱哄哄的,我差点与一位强行插队的大个子发生肢体冲突。多亏我后面的一位熟人仗义执言才解了围。开票时,熟人看到我手上有三市斤粮票,犹豫了一下向我开口道:“我只有一市斤粮票,你把多的那一张借给我,放心会还你的。”我担心借了有风险,不是怀疑他的为人,而是那时这能养活人的东西少得金贵,内心经过斗争后,还是脸面战胜了担心,我借给了他。

  熟人来还粮票的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他左一个感谢右一个感谢。我们谈了好久,有对生活的无奈,有对未来的憧憬。他说:“要是哪一天,一日三餐不被这纸片片卡住喉咙,就好了啰。”

  终于,曙光微露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标志着生活窘境的所有票证都烟消云散了。当时,我母亲还在,好长一段时间她口中就是那一句话:“看米下锅的日子到头了,好日子开始了!”是的,变化真快啊,我那一市斤粮票还没来得急用,它就随着具有时代印迹的众多票证一起,成了历史文物。

  四十年过去,所有的生活已今非昔比。百姓感受最深的当数一日三餐。现在,人们已经不单纯是吃饱吃好,而是追求营养健康,有机环保。亲朋好友相聚,下馆子、点外卖已经成为常态,名厨大餐、特色菜肴应有尽有;更有微信支付,一键网购天下,让小小餐桌盛满五洲四海的美味佳肴。

  我将好好收藏这张粮票,它是我曾经的一段生活记忆,更是国家几十年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见证。

【作者:蒋正甫】 【编辑:黄能】
关键词:粮票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