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购物方式的40年变化:从“一张票”到“扫一扫”(视频)

  人物故事 “粮票”远比钱珍贵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9日讯(记者 刘琼萍 实习生 刘博雅)提起“粮票”,很多年轻人对它已十分陌生,但凭粮票、油票、布票去供销社购买生活必需品,却是老一代不能忘怀的记忆。

  “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都有着这样共同的回忆,吃饭要粮票,买油要油票,穿衣要布票,这些票据都是宝贝,用钱都不一定能换得来。”今年82岁的长沙市民李铁蕃说。

  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物资比较匮乏,生活必需品都是统购统销。“粮食、食用油、布匹这些生活必需品都是按人头分配的,在长沙每人每月27斤粮票,可以用来买米、面之类的,每人每年才八尺布。当时的鱼、木耳、白糖都特别紧张,只有过年的时候凭票据或者户口薄才有领,黄豆对于我们来说更是高级营养品。”在李铁蕃的记忆里,那些票据在当时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比钱更有用,几乎每家都拿不出多余的粮、油票给别人。

  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奇缺,供不应求,只能采取凭证分配的办法。从1954年中国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1955年到1982年共印制了9种年版33枚全国通用粮票。“那个时候马王堆中学组织出差去北京,我们都要先向单位打申请报告,凭着报告和湖南省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李铁蕃说,出差粮票只能省着点用,要是没了粮票只能去特定的地方买议价商品,议价商品的价格很高,动不动就几块钱一斤,当时候每月工资也才30元。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社会物资逐渐丰富起来,无论买粮食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基本上都不再使用粮票、油票等票据。1993年全国取消粮食定量供应,粮票完成了他四十多年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老物件资料

  粮票、油票、布票等是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存续时间为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相当于现在通用的纸币。当时的中国对粮食等物资进行宏观控制、统一调剂,凭票才能领取粮食、食用油、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粮票等票据品种多样,自成系列,设计多样化。

  领域变化 现在“扫码支付” 更盛行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流通领域进入买方市场,丰富的消费品使得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发生逆转。除了不断丰富和变化的物资外,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发生了悄然的改变。

  2002年3月,中国银联成立,实现了银行卡全国范围内联网通用,使得异地跨行的网上支付成为可能。伴随着智能手机、4G和WiFi网络的普及,现如今在便利店、超市或者餐厅、商场里拿出手机就可以支付。从凭粮票、油票购买商品,到现金结算、刷卡结算,再到移动支付,人们的购物方式,结算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物感言 忆苦思甜珍惜当下幸福生活

  “从以前的用票据来购物,到现在不用任何实物凭证在手机上也能交话费,这个改变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李铁蕃说,中国这些年变化太大了,物资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忆苦思甜,希望更多人铭记那段艰苦的历史,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作者:记者 刘琼萍 实习生 刘博雅】 【编辑:易隽】
关键词:粮票 计划经济 购物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