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 | 联想与诗意齐飞

  ■黄泽亮

  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91岁时创作了一幅《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作品用焦墨画了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急的水流,石青轻点远方山头,六只黑色的小蝌蚪逗引着观者的想象,仿佛是五线谱上几颗跳动的音符,顺山泉而下,穿过嶙峋乱石,飞向蝌蚪们成长的泥塘沼泽地。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却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

  可见大师不满足于创造视觉美的静止形象,善于运用“联想”手法,让静止的形象在观众的想象中继续演绎,产生余味无穷的联想。此画成为了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名扬海内外。

  再如他的《放牛图》,也是运用了“联想”,将农村一常见的题材化成了艺术杰作。全画并没有直接将牛描绘于画面之中,而是通过栓牛的绳来含蓄表达放牛这一主题,特殊的联想手法,恰到好处。画蛙不见蛙,但闻蛙声;画牛不见牛,只有绳留。无尽联想,拓展了画面的诗意空间。

  我省著名画家王憨山先生的绘画,也吸收了齐白石先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传统。两只公鸡打架,是极其熟悉的场景,王憨山独具慧眼,在画上题写“胜乎?败乎?”立即就有了无限联想空间:在纸上打架的,似乎已不再是两只公鸡……然而,是非成败转眼成空,一时的称雄争霸,又有什么意义?或者斗则两伤,合则两利,和为贵!在平淡中发现诗意的奇趣,利用“联想”使画面富有诗意是王憨山花鸟画中的拿手好戏。他还有一幅画,题句是“排闷不须千日酒,些须得失笑鸡虫。”这是哲人的豁达胸襟。画面上是两团鸡雏,仰望着空中垂下来的一点蜘蛛,想吃又吃不到,令人看了觉得可怜、可笑又可爱。

  绘画不能叙述故事,却能提供种种暗示,以激起观者的联想,也正由于没有文字叙述的限制,读者想象力便自由地飞翔起来,各人按各人的审美经验,将视觉形象丰富起来,从而领悟画中“诗意”。能激发读者无穷想象的画,我们称之为“无声诗”。一幅画,引起的联想越多、由联想引发的情绪反应就越丰富越强烈,就意味着越有诗意,就越是好画!

【作者:黄泽亮】 【编辑:黄能】
关键词:绘画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