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经验81项治疗方法,草莓医院儿童康复科点亮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日讯(通讯员 易婷 实习生 沈书羽)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主任杨杰的手机相册里,保存了许多孩子的照片,他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 、治疗方案都能娓娓道来。这些孩子的病情曾经让许多家长都感觉到绝望,但他们却在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看到了希望。
不打针不吃药,通过教与练救孩子
很多人不了解康复科,其实这个科室是吃了名字的亏。“康复”二字太过柔软疗愈,所指又甚为宽泛,让人难免疑惑,这个科室是干什么的呢?稍有了解的家长,大都认为康复科就是脑瘫科。其实这是个误会,儿童康复科能做的远不止这个,它能够从多方位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杨杰表示,儿童康复科肩负着高危儿童康复、儿童早期干预、脑性瘫痪、多动症、言语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心理行为问题等疾病的治疗,其中言语障碍也是家长们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语言具有社会交流、传递信息、调节情绪等功能,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言语表达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儿童康复科的患儿病因特别杂,但有一个共性:因为一些因素丧失了一些原本正常应有的功能和能力。往大了讲,因为脑瘫不能走路、生活无法自理,往小了说,孩子发音不标准,说话不清楚等等,这些都属于儿童康复科的治疗领域。
不同于内科和外科,儿童康复科不打针、不吃药,也不做手术,而是通过“教”与“练”。孩子不会什么,就教他什么,通过让他们不断练习,从而掌握这些技能,独立生活。儿童康复科是为临床医学画句号,为保健医学续内涵,通过早期干预来预防残疾的发生。
累计上万例临床康复研究案例
作为中国第一批投身儿童康复事业的治疗师,杨杰已拥有30多年的儿童康复经验,累计有上万例临床康复的研究案例,以81项治疗方法点亮特殊儿童的成长之路。
5岁的凌凌就是上万例成功案例中的一员。被确诊为言语障碍时,凌凌的父母一筹莫展,同龄的孩子口齿伶俐,凌凌却还不会说话,治疗也毫无进展。自从来到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之后,杨杰根据凌凌的情况,针对性地制定了认知能力训练与语言能力训练、物理治疗、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方案,主要注重对凌凌的注意力持续训练、事物关联训练、匹配训练、分类训练、肢体与语言模仿训练以及语言能力方面的视觉记忆训练、听理解训练、口语模仿训练、自主表达训练以及听辨别训练。
在系统的康复治疗后,凌凌的情况出现了神奇的转变,不仅会开口叫妈妈,而且在理解方面能听懂并执行复杂指令,处理简单的问题,表达态度积极,自主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仿说词语量和自发词汇量都出现了增长的现象。
除了凌凌,杨杰治疗过年龄最大的孩子,是一名18岁的脑瘫患儿,他特别聪明,成绩也很好,但由于脑瘫存在运动姿势的异常,不能够正常坐下来,只能以躺着的姿势上课。杨杰利用一套独特的脑瘫儿童“四位一体”的治疗方案,通过3个月艰难的康复训练,纠正了他的异常姿势,实现了患者坐起来、站起来、走起来的愿望。同时,杨杰将训练方法教给了家长,让家长在家里也能够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进一步地提高了孩子的康复效果。
在特殊儿童中,患有自闭症的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杨杰多年来也致力于研究对自闭症孩子的康复治疗。毛毛是目前在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接受治疗的自闭症儿童之一,根据毛毛的各项评估结果,杨杰为毛毛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需要对外部世界有自己的观察,然后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而这些孩子恰恰缺乏这样的能力。我们让孩子进行感统训练、认知理解训练,就是在试图建立他们和外部世界的连接。”杨杰解释道。毛毛刚来医院时,不会去和别人有眼神的交流,不会和小朋友互动,认知理解也很差。慢慢的,他开始有意识的去交流和表达。有一次他抱着妈妈说:“妈妈我爱你”,把毛毛妈妈高兴坏了。
除了在医院里接受康复训练,杨杰还多次与特殊儿童的父母沟通,引导家长把训练方法融入到生活中去。杨杰提醒家长,特殊儿童的康复之路,只在医疗机构中进行训练是不够的,家庭康复训练对特殊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坚持“24小时康复”的理念,通过家长把训练方法融入生活才能更好地帮助患儿,提高康复疗效。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