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特别报道(04)

返回版面

铜官渚守风(典籍里的长沙)

      杨学成

      杜甫挥手告别乔口,便继续向潭州进发。午后,突遇南风乍起,本来逆水行舟速度就慢,偏偏又遇逆风更是不进则退。诗人在船中犹豫不决之际,忽然见到左岸房舍密集,烟火缭绕,经与擦肩而过的另艘船工打听,此处叫铜官渚,曾是楚国铸钱之地。

      从清《一统志》查阅:铜官渚在长沙府城北六十里。又据(宋)赵次公《杜诗先后并解》云:潭州长沙县铜官山,云楚铸钱处,则此注乃以是得名乎。铜官渚即铜官镇,位于湘江下游东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水陆交通方便,历来工业发达,商贸繁荣,与隔江而望的靖港并称“小汉口”,是海上陶瓷之路起点港口。

      杜甫果断决定上岸避风,连忙叫船工系缆落帆,慢慢走向云母山间。《水经注》云:“湘水又北经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谓之云母山也。”诗人在船上看到的大火,原以为是耕种烧山,直到在龙窑前发现是窑工用干柴烧陶器。铜官窑兴起于初唐,到了中晚唐时期,铜官窑与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以河北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齐名,也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祥地。

      当晚,杜甫和家人就在船上过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铜官渚守风》:“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诗人知道潭州石渚窑,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即今阿拉伯国家地区)、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的影响,而逐渐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釉下彩陶瓷工艺。石渚窑为何叫铜官窑,这又是咋回事呢?杜甫百思不得其解?次日,他怀着求知若渴的心理,实地考察工坊现场。

      诗人和窑工聊得很开心,听口音好亲切,有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安史之乱”造成大量人员避难到南方,他们带来了人才、资金、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杜甫和窑工聊天的时候,在一排排加工半成品看到瓷器上的绘画,以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人物为主,如花间小鸟、双凤朝阳、芦鸭戏水等。除了这些装饰手法外,制陶工艺以其模印贴花和釉下彩绘独树一帜。更让诗人惊奇的是那些瓷器上的诗文,造象奇妙、境界高尚,真是高手在民间啊!

      杜甫兴致很高,拄杖登上云母山顶,眺望山下茶坊酒肆,秦楼楚馆比比皆是,街上还夹着大批来自阿拉伯的商贾,显得格外热闹。湘江两岸码头堆积无数窑货,由来往穿梭的船只装载经洞庭湖,驶入东海,远销中亚、西亚等世界各地。风停之后,细雨霏霏,诗人觉得我也该上路了,小船继续南行,不到一袋烟功夫,前方石渚港口樯帆云集,一派繁忙。

      湘江北去,涛声依旧,铜官渚那些散落在泥土里的陶瓷碎片,仿佛还透射着大唐文化的庄严与辉煌。铜官镇是诗人生命中所经过的一个重要驿站,其足以经天纬地的绝唱,使湖湘文化显得更加绚丽多姿。晚唐湘籍诗人李群玉追随前辈杜甫的脚步,慕名来到绵延十里铜官,看到熊熊的龙窑炉火燃烧,也写了一首拍案叫绝的《石渚》:“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李群玉的《石渚》一诗,对唐代铜官窑瓷器生产情况作了真实而生动的描述,进一步诠释了杜甫《铜官渚守风》的诗情意境。今人为了纪念杜甫此地行踪,在原址建起了守风亭,并将《铜官渚守风》诗等泐刻为记,由著名湘籍书法家颜家龙书写。

      要是杜甫穿越千年时空隧道,再到铜官渚故地重游,他会惊喜看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续写一首七绝,再咏铜官渚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