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长沙窑彩瓷就这样张帆远航(书里书外)

  •   《彩瓷帆影》/纪红建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2月   《彩瓷帆影》/纪红建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2月

      蔡英

      开学季,纪红建老师的新著《彩瓷帆影》带着温热,出现在初秋微凉的案头。翻读此书,心里涌动温暖与感动。作为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的一名文博人,这本书和书中讲述的故事,让我有深深的骄傲与自豪。《彩瓷帆影》延续了纪红建一贯的写作风格,又在立意与谋篇上多有突破,是部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精神穿透力的文艺作品。该书语言质朴,在朴素与平实中显出了高妙深远的诗意。这诗意来自于作者对于长沙窑陶瓷文化的感悟和对于中华文明的深度理解,也来自于其语言自身的风雅和巧妙。

      写书就是一次探寻、揭秘长沙铜官窑的“文化苦旅”

      长沙窑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凝结,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硕果,也是世界陶瓷史、贸易史、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千年窑火连绵不绝,书写这样一个跨越千年、波澜壮阔的宏大题材,作者要付出的心血与努力可想而知。

      对纪红建来说,《彩瓷帆影》的写作过程就是一次探寻长沙铜官窑苦难与辉煌、揭秘其前世与今生的“文化苦旅”。

      为了写作这本书,纪红建重走了当年长沙窑漂洋过海之路,他抵达印尼美丽的勿里洞岛,在“黑石号”沉没的海域徘徊,虔诚地捧着海底千年前的碎瓷片,遥想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与寂寥;他走进新加坡的亚洲文明博物馆,与青釉褐绿彩的樊家盂子默默交流,为当年大规模的海上贸易所震撼;他甚至重走当年长沙窑由湘江扬帆远行的路线,先后到达岳阳、武汉、镇江、扬州、广州、泉州等城市,参观当地博物馆,寻找长沙窑当年弥足珍贵的痕迹,为敢为人先、兼容并蓄的湖湘文化精神所折服。

      为了书写一代代研究、守护长沙窑的学者专家,纪红建远赴北京采访古陶瓷专家李辉柄,得知60多年前陈万里等学者调研长沙窑的往事;他通过采访覃小惕老师,了解著名考古学家周世荣发掘铜官窑的来龙去脉;他还走访了吴小平、刘坤庭、刘志广、林平、瞿伟等陶艺非遗传承人或研究者,切身感受其传承与发展长沙窑的热血故事。基于作者高度的文化自觉,细致全面的调研采访,还有广泛深入的阅读学习,这本书有了学术的厚度与历史的深度,更有了人文的温度与爱国的情怀,从而引导读者走进绚丽多姿的彩瓷世界,重温辉煌灿烂的海丝历史。

      北方窑工潭州石渚制瓷,长沙窑开拓壮大海上丝绸之路

      《彩瓷帆影》分成序篇、古岸陶为器、题诗安瓶上、附信到扬州、无夜不相思、尾声等六大部分。作者以一只阿拉伯褐彩背水壶为切入点,引出陈万里等学者为其寻找故乡的故事,从邢窑到岳州窑再到长沙窑,考证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接下来写长沙窑的兴起、发展及衰落,作者的手法没有落入俗套,而是以“樊翁”及其儿子的视角来讲述北方窑工来潭州石渚制瓷的故事。樊翁参观岳州窑后,糅合南北制瓷技艺,合伙建龙窑,反复打磨工序,最终打破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创造出釉下多彩瓷器。为了描述长沙窑远销国外的场景,作者以“樊翁孙子”与胡商“阿布丁”乘坐帆船“黑石号”出行的航线为主线,带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潭州、扬州、广州等各个城市的风俗人情,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热情地讴歌了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结尾则是“黑石号”如何历经挫折“回家”的故事,与开头探访勿里洞岛遥相呼应,让人读得深情满怀。

      著名作家李洱说过,“一个成熟的作家,会有自己的修辞,我们会笼统地称之为个人风格”。纪红建的写作风格,来自他多年来关注民生、深入采访的阅历,来自于他走南闯北、广见博闻的人生经验,也来自他所关注的大江大河、大国发展的题材本身,更来自于他谦虚好学、勤奋踏实的品质。作为中国故事的优秀讲述者,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他,正处于最美好、最丰沛的创作年龄段。可以说,《彩瓷帆影》是文化自信的真情流露,信仰贯穿全书始终,于无声中闪耀璀璨的光芒,这正是他送给读者活色生香的文化大餐!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