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星源
连日来,长沙“秋老虎”仍在发威,30多摄氏度的炙热天气为企业生产带来严峻考验。记者走进长沙不少企业的工厂,却发现一股清凉扑面而来,与户外的热浪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切,正是来自数字化转型的智慧加持。
近年来,长沙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众多企业在数字赋能下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不仅在作业环境上显著改善,生产效率也同步实现飞跃。记者通过实地走访部分企业的生产车间,探寻高温下数字化转型如何带来“凉方”的密码。
环境之变:数字“新徒弟”更胜老师傅
正值迎战四季度的关键时期,为保障产能,恒修堂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修堂”)新近招聘了40名员工。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在年轻人对“进厂”热情渐退的趋势下,这批新员工中“90后”“00后”占比竟超过大半。
传统中药产业靠什么吸引年轻一代?走进这座全国首家数字化饮片工厂,答案就藏在宜人的生产环境里。
尽管室外“秋老虎”肆虐,恒修堂的生产大楼内部却始终维持在20多摄氏度的宜人恒温中。“我们一楼多个车间都属于洁净车间,温度严格控制在18℃至26℃之间。”生产保障部负责人杨波指着门口的温控显示屏介绍,“除了温度,湿度也需控制在45%~65%之间,并配备高效过滤器,实现对微生物和尘埃粒子的有效管控。”此外,车间还注重细节设计,如圆弧墙角、分层送风系统等,再配合每分钟超过25次的高换气效率,全方位保障作业环境的舒适与洁净。
记者走访一楼发现,每个车间均配备了空调系统,既涵盖集中送风,也支持独立调控,在满足洁净生产要求的同时,实现了能源的精细化管理。
更大的变化藏在二楼。切制间内,变频调速切片机正高速作业,切刀根据系统设定好的频次、速度,将黄精切成2~4毫米的均匀片型,一整筐原料仅需数分钟即可完成。“自从用上机器后省心多了,以前切完这一筐起码要4个人花一个多小时!”一旁的老师傅欣慰地操作着控制面板,这位数字“徒弟”让他赞不绝口。
除了效率提升,以往大汗淋漓的作业场景也消失了。相邻的蒸煮间是把控药物品质最关键的工序之一,也曾是最酷热难耐的车间,设备温度一度在七八十摄氏度以上;如今,药材可在机器内实现均匀受热与翻转,设备顶部的排风口自动“吸走”滚滚热浪,整个流程无需人工干预。
在干燥间,近一吨重的百合铺平在设备表面,进行着舒适的“SPA”。以前,药材们的“享受”却成了工人们的“烤验”——“要靠八九个人搬到太阳底下晒,有时天气不好下个雨,收起来简直要拼命!”杨波告诉记者,更棘手的是“靠天吃饭”还不稳定,“比如水分控制标准是13%,在太阳底下晒没法精准控制,如果降到10%,就会直接带来经济损失。”如今,依托出料端的红外检测设备,物料水分得以精准控制,真正实现了全年高效、稳定生产。
在舒适温度的表象下,恒修堂把“凭经验、靠感觉”的老技艺变为了“可记录、可复用”的活数据,在传承千年炮制手艺中全面提升质效与合规水平。产品质量稳定性显著提升,生产记录实现无纸化,订单进度实时可查……杨波感慨:“现在生产不用‘赌经验’,效率也上去了,这就是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最实在的改变。”
角色之变:潜能释放推动产能质量双跃升
数字化转型的改变不仅体现在温度控制上,更重塑了人的角色——一线员工正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为企业产能与质量的双提升注入新动能。
长沙硕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硕博电子”)的生产车间里,小李正在测试新产品,稍后他还需前往控制器产线进行产品质量抽检。“以往仅显示屏功能测试一个环节,就需要三四个人专职负责。”他笑着指向全自动装配线末端的视觉检测设备——正是这台设备接替了他原先重复性的工作,使其能投身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以前操作人员需对通电后的显示屏进行检测,核对7种颜色的画面显示效果。长时间紧盯屏幕,易引起视觉疲劳,有可能导致漏检。”硕博电子副总经理张少华介绍,现如今就算在订单高峰期,也可以轻松完成以往需要加班完成的工作。
转变始于去年11月。随着一条集装配、点胶、检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全自动生产线正式投产,传统依赖人力的作业模式被逐步改变。记者在现场看到,多轴机械手臂灵活旋转,仅数十秒即可精准完成数十颗螺丝的紧固工序,效率和一致性远超人工操作。
“推进数字化转型之初,我们就明确,要最大限度将员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张少华表示,像打螺丝这类单调、重复性的工序,如今全部交由机械手完成。机器人每次作业的路径、力度与角度均保持一致,误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内,且全流程数据可追溯,在提升精度的同时大幅降低质量风险。
以070-A系列产品为例,自动化改造后的月产能从700台提升至1500台,并且在未来仍具有持续提升的潜力。
一旁的自动化烧录工作站同样表现亮眼:操作人员只需将整盘芯片放入上料机,高精度伺服系统即自动完成抓取、烧录和回放动作,单次可同步处理8片芯片,支持24小时不间断作业。目前,公司主流产品的自动烧录覆盖率在80%~90%,效率提升30%~40%。
如今,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企业的人均产出,在不增加一线人员的前提下,整体产能提高30%~40%。自动化设备全面接替单一重复的作业工序,既降低了劳动强度,也增强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更重要的是,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了关键助力。除工程机械、环卫行业外,硕博电子正积极布局矿山装备领域。“当前生产线支持快速调整工序,能适配多款产品的制造需求。”张少华透露,未来除显示屏产线外,控制器产线也将实现自动化,进一步拓展企业的制造能力。
“我们的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客户整机的可靠性,自动化是保障产品一致性的必由之路。”张少华认为,公司迈向数字化转型的这一步走对了。
产业之变:政策赋能打造“数智名片”
两家企业的生产之变,是长沙全力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无论是恒修堂所在的生物医药产业,还是硕博电子所在的工程机械产业,都属于长沙重点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四大产业代表,转型基础最好、意愿最强、需求最迫切。
以“数智名片”升级“经济名片”,长沙不仅布局早、更落地实。自2023年入选工信部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至今,长沙已形成“供需对接—诊断咨询—改造实施—评测验收—资金申报—评审拨付—打样推广”“七步走”转型路径,并配套出台项目管理、服务商管理、诊断指南等20余项制度,实现全流程透明化、标准化闭环管理。
针对不同行业的差异化痛点,长沙更给出了精准解法:如工程机械行业针对非标零部件生产的管理繁杂、数据割裂等痛点,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生物医药行业则通过部署质量追溯、能耗监控、合规生产等核心系统,推动从过程记录向全过程可控演进。
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征集超500家中小企业参与数字化试点,其中300余家已成功通过验收并达到二级及以上数字化水平,43家被遴选为样板企业,另有170余家正在改造进程中。
“秋老虎”终会退去,但长沙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所练就的“耐热体质”与“高效内核”却不会退场。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进入冲刺阶段,以10月底全面收官为目标,长沙正全力推进试点工作,加速释放数字红利。这套“凉方”,不仅是应对高温的得力工具,更是企业赢得未来市场竞争的核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