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时间过长导致严重脱肛,医生建议如厕别超5分钟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20日讯(通讯员 易雅婷)近日,一名33岁的男子上厕所时突然感觉到剧烈疼痛、便血,令人惊讶的是,他的肠子竟然掉出来13厘米。医生综合诊断为三度脱肛,属于最严重的一种,如果不及时治疗,以后可能用力咳嗽都会导致直肠脱出。日常生活中,该男子长期蹲坑,期间还会拿着手机刷视频,最长能有两个多小时。今日,湖南妇女儿童医院肛肠科副主任聂英玲医生介绍了脱肛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什么是脱肛?
脱肛,在医学上称为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都向下移位,脱出于肛门外的疾病。
Ⅰ度脱垂:为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呈淡红色,长3至5厘米,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
Ⅱ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至10厘米,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形而有层次的黏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
Ⅲ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厘米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为什么长时间蹲坑会造成脱肛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肛肠科副主任聂英玲解释道:长时间如厕,腹压持续作用,直肠黏膜与肌层连接处松弛,肛门括约肌敏感度下降,无法有效防止直肠滑脱,可能引发脱肛。
排便时人体自然增加腹压,而久蹲马桶会导致肛门静脉回流障碍,黏膜充血肿胀。就像墙纸失去黏性会鼓包,直肠黏膜在淤血状态下也容易脱离肌层。
其次肛门括约肌需通过收缩维持闭合功能,但久坐马桶使其长期处于放松状态。数据显示,如厕时间超过15分钟,括约肌敏感度下降30%,对直肠的固定作用显著减弱。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脱肛
脱肛发于各年龄段人群,尤其大便习惯改变、老年人、儿童及多次妊娠女性。
儿童因盆底肌未发育完全、骶骨弯曲未形成,直肠支撑力弱,若排便时间过长或腹压失控易发生脱垂;老年人则因盆底肌退化、坐骨直肠窝脂肪减少,叠加慢性疾病导致腹压升高,脱垂风险更高;多次妊娠女性因分娩损伤盆底肌,产后未及时锻炼,易因子宫下垂或膀胱膨出诱发脱垂。
特别是,长期便秘或腹泻的人,因腹压反复冲击,直肠黏膜与肌层易受损导致脱肛。
如何避免脱肛
1.改善生活习惯便便要通畅:每天吃够蔬菜、粗粮(膳食纤维搞起来),喝1500至2000毫升水,别让自己便秘或拉肚子;
2.排便放下手机:专注排便,才是对自己最基础的尊重,排控制在5分钟内,别使劲憋劲;
3.盆底肌练起来:每天做凯格尔运动(提肛,有肛裂或者肛门括约肌痉挛紧张的病人不适合),2至3次,每次60至90下(像憋尿时收缩肛门的感觉)。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肛肠科副主任聂英玲提醒,现代人普遍如厕时间超标,国人平均如厕时间已达18.7分钟,远超医学建议的5分钟范围,“边如厕边刷手机”的习惯一定要改。超过10分钟肛肠的各种风险都会显著增加。如果肛门有 “肉疙瘩” 掉出来、便便带黏液、控制不住排便……别害羞,请尽快去看医生,早发现早治,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