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从用典中读懂交流互鉴守望相助(学习知典)

      文明因互鉴而发展。日前,在西安召开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讲话,其中引用中外典故来阐发坚持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重要性。本报邀请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张可荣就此进行解读。

      1.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

      原 文

      中国唐代诗人李白曾有过“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的诗句。今天我们在西安相聚,续写千年友谊,开辟崭新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 处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出自《赠崔侍郎》一诗

      专家解读

      张可荣:习近平主席引用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揭示中国与中亚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与发展前景,表达“续写千年友谊,开辟崭新未来”的美好愿望与坚定决心。史载,李白祖籍陇西(今甘肃省),出生在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家人迁居四川绵州。李白的这段生平事迹本身就是中国与中亚交往的一个历史剪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安复携手”既是对千年友谊的传承发展,又是应对百年变局的人间正道;“再顾重千金”不仅饱含着对古老丝路的深情凝望,而且寄托着对弘扬丝路精神的热切期盼,更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大国外交的深厚文明底蕴与自觉责任担当。

      放眼历史,古老丝路用累累硕果诠释了民族国家间的相处之道,凝成丝路精神;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因其海纳百川必将行稳致远,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2.“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付出就有回报,播种就能收获”

      原 文

      中国陕西有句农谚,“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中亚谚语也说,“付出就有回报,播种就能收获”。

      专家解读

      张可荣:谚语源自民间,是社会大众生产生活经验与智慧的精炼和通俗表达。正是因为谚语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揭示了深刻道理,所以其生命力极强,能够广为流传。

      人类文化中,世界各民族都拥有丰富的谚语资源。中华农耕文明发达,因而谚语中的农谚尤为深厚。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引用中国陕西的农谚“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和源自中亚地区的谚语“付出就有回报,播种就能收获”,生动表达中国和中亚携手并肩、团结奋斗的强烈愿望,深情寄语双方合作关系发展的美好明天。成就大业必须下足实干的真功夫、深功夫。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提出的深化中国和中亚合作的系列战略举措以及峰会取得的系列成果清单,无不突出了踏实态度、务实精神。

      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在国际关系舞台上,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和弘扬,同时又善于挖掘和汲取其他民族文化包括谚语的有益养分,从而让中华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在人类进步事业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譬如,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他引用俄罗斯谚语“大船必能远航”和中国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推动中俄友好关系不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意愿;2014年5月在第四次“亚信峰会”上的讲话中,他引用哈萨克斯坦谚语“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表明“安全是普遍的”的道理,同时引用中国谚语“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表明中国和平友好的周边外交理念……这一切无不生动诠释了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也是“全球文明倡议”形成发展的生动注脚。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